这一日,阳光格外灿烂,李承乾身着华丽的锦袍,满心欢喜地来到了水泥路竣工的现场。水泥路宛如一条银灰色的巨龙,蜿蜒在繁华的街市之间。
以往的道路坑坑洼洼,每逢雨天便泥泞不堪,而如今这水泥路宽阔平坦,干净整洁。道路两旁,新栽的树木郁郁葱葱,微风拂过,树叶沙沙作响。路边的店铺也焕然一新,招牌鲜艳夺目。
百姓们纷纷涌上水泥路,孩子们欢快地奔跑着,笑声在空中回荡。“哈哈,这路跑得真稳当!”一个小男孩兴奋地大喊。大人们则面带笑容,步伐轻盈,“再也不用担心弄脏鞋子啦!”
自从水泥路竣工,交通状况得到了极大的改善。马车行驶在上面平稳快,不再有以往的颠簸和摇晃。货物运输更加便捷高效,商队的行进度大幅提升。
消息传到其他地区,人们都惊讶不已。有的羡慕不已,“要是我们那儿也有这样的路就好了。”有的则决定亲自前来一探究竟。
商人们敏锐地察觉到了商机,纷纷扩大生意规模。原本只在本地经营的布商王富贵,如今开始大量采购外地的精美布料,他的店铺里摆满了来自各地的丝绸和棉布。“有了这水泥路,运输成本降低了,我能进更多的货,生意是越来越红火啦!”王富贵笑得合不拢嘴。
茶商李福也不甘示弱,他与更远的茶园签订了供货协议,将优质的茶叶源源不断地运进城中。“以前不敢想的买卖,现在都能做了!”李福一边指挥着伙计搬运茶叶,一边兴奋地说道。
李承乾深知水泥路的维护至关重要,为此他精心谋划,制定了一系列详尽且具体的措施。
其一,他广纳贤才,从全国各地召集了众多经验丰富、技艺精湛的工匠,成立了一支专业的道路维护队伍。这支队伍分工极为精细,有专门负责日常巡查的小组,他们需每日天未亮就整装出。只见他们手持特制的工具,沿着水泥路一寸一寸地仔细检查,目光锐利,不放过任何一处细微的裂缝、哪怕是针尖大小的坑洼或是一丁点的凸起。一旦现问题,便会迅在特制的本子上详细记录下来,包括问题的位置、大小和形态。
负责修补工作的工匠更是一丝不苟。他们在施工前,会先对损坏的部位进行精确测量,然后根据损坏的程度和类型,精心挑选合适的石料和水泥。在搅拌材料时,严格按照事先制定好的比例,一丝一毫都不敢偏差。修补过程中,工匠们全神贯注,手中的工具犹如灵动的画笔,将破损之处一点点修复平整。完工后,还会用水平尺反复测量,确保修补后的路面与周围完美衔接,毫无高低之差。
其二,为了保证修补质量,李承乾亲自参与制定了一套严格到近乎苛刻的施工标准和流程。每一道工序都有详细的规定,从材料的选择、搅拌的时间、铺设的厚度,到最后的打磨和养护,都有明确的要求。他常常亲临施工现场,严肃地对工匠们说道“修补所用的石料必须是质地坚硬、无裂缝的优质石材,且大小均匀。水泥要选用标号高、凝固性好的。搅拌时,水和材料的比例要精准到毫厘,搅拌的时间不得少于半个时辰。铺设的厚度要根据损坏的程度而定,最薄处也不得少于一寸。铺设完成后,要用湿布覆盖养护至少三天,期间要不断浇水,保持湿润。”
其三,李承乾深知载车辆对路面的损害极大,于是他下旨制定了极其严格的载重限制。在各个交通要道设置了关卡,配备了精准的称重器具。每一辆过往的车辆都必须接受检查,一旦现载,绝不姑息。负责关卡的士兵们会严格执行命令,“你这车辆载严重,必须罚款十两银子,并立即卸下多余的货物!”士兵们的声音威严而坚定。那些企图蒙混过关的车主们在严厉的惩罚面前,也不得不乖乖就范。
同时,为了保证维护资金的充足,李承乾不仅从财政中拨出专款,还大力鼓励百姓自愿捐款。在一次公开的集会上,李承乾站在高台之上,慷慨激昂地说道“这水泥路是我们共同的财富,它的长久坚固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努力。我已从国库里拨出了一笔款项,但这还远远不够。希望各位乡亲们能踊跃捐款,无论多少,都是一份心意。每一笔捐款都会用于水泥路的维护,我们会定期公布账目,让大家清楚每一文钱的去向。”
在繁华的长安城附近,突然出现了少量的灾民。他们衣衫褴褛,面容憔悴,拖家带口地缓缓前行。一位老者步履蹒跚,眼中透着无尽的疲惫,声音沙哑地说道“这日子可怎么过哟,家乡遭了灾,颗粒无收啊。”
旁边的一位妇人怀里抱着瘦弱的孩子,孩子饿得直哭,妇人无奈地哄着“别哭别哭,会有办法的。”
这时,一位好心的路人经过,忍不住停下脚步问道“你们从何处来?”
老者抬起头,艰难地回答“我们从邻县而来,那里了大水,淹没了田地和房屋。”
路人皱起眉头,同情地说“真是可怜,那你们接下来打算怎么办?”
老者叹了口气“只能走一步看一步,希望能在长安寻得一处安身之所。”
这消息很快传到了李承乾的耳中,他立即召集大臣们商议对策。
李承乾面色凝重地说道“如今灾民涌入,我们当如何安置,诸位爱卿可有良策?”
一位大臣站出来道“陛下,可先在城外搭建临时住所,分粮食和衣物。”
另一位大臣接着说“还需派遣官员前往灾区,了解灾情,组织救灾。”
李承乾点了点头,说道“就依诸位爱卿所言,务必尽快安顿好灾民,让他们度过难关。”
在长安城外的临时住所里,灾民们挤在一起,神情迷茫而又充满了无奈。住所是用简易的木板和破布搭建而成,四处透风,一到夜晚,寒风便肆意地灌入。地面潮湿泥泞,散着一股难闻的气味。
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生病的孩子,坐在角落里,孩子的小脸烧得通红。她眼神焦虑,声音带着哭腔说道“孩子已经病了好几天了,可这哪有药啊。”
旁边的一位老人躺在薄薄的草席上,不停地咳嗽着,虚弱地说道“能有个遮风挡雨的地方就不错了,只是这每天的食物实在是少得可怜。”
他们的食物主要依靠官府的救济,每天排队领取那少得可怜的粥和干粮。那粥稀得能照见人影,干粮也是又硬又干,难以下咽。
一个小男孩蹲在地上,手里紧紧握着半个干粮,嘴里嘟囔着“我好饿,这点吃的根本不够。”
一位中年男子望着天空,长叹一口气“不知道这样的日子什么时候是个头。”
这时,一位官员前来视察,灾民们纷纷围了上去。
“大人,我们什么时候能回家啊?”一位妇女急切地问道。
官员面露难色,说道“还需再等等,灾情还未缓解。”
“那能不能多给点吃的,孩子都快饿坏了。”另一位灾民哀求着。
官员沉默片刻,说道“我会尽力向上面反映。”
在这灾民聚集的临时住所,官员们的不作为愈明显。一些官员只是象征性地来走走过场,脸上毫无关切之情。
一位肥头大耳的官员,穿着华丽的官服,在随从的簇拥下,慢悠悠地踱步而来。他嫌弃地用手帕捂住口鼻,大声呵斥道“离远点,别弄脏了本官的衣服。”
灾民们纷纷围上去诉苦,一位老者颤颤巍巍地说道“大人,我们已经好多天没吃饱了,这日子实在没法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