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桃又去了灶房,正房靠另东边是灶房,同样也不大,不过要阴凉些,灶房外头圈了个带檐的圈栏,也能遮风挡雨,能放柴禾跟农具之类的物件,不算正经屋子,要堆满了柴禾人进去连转个身都不方便。
不过用来做小柴房倒也正好。
院里还有一颗老桂树,到了秋天想来应该满院飘香的。
该放的东西放好,家里看起来总算没有之前那空荡荡的感觉了。常平安知道她想把院里的地垦出来种点小菜,阿桃在收拾的功夫他已经把那一小块地挖出来了,等开春稍微翻一翻就能下种种些小菜。
晚上有灯会,阿桃准备去瞧瞧,现下天也快黑了,从山上带下来的还有干兔子跟腊肉腊肠,也叫阿桃吊在房梁上,明儿要去找人收些鸡蛋回来做卤蛋,她是准备先从卤味开始先摆个小摊子,开始不用铺的太大,要是真赔了晚上回来也能自个儿吃。
常平安锄完地又帮着把水缸里水打满了,院里有口井寻常喝水做饭洗衣裳都方便,等阿桃这头都忙活完了,他就准备回去了。
阿桃有些犹豫,到底还是轻声问他晚上去不去看灯会。
两人毕竟一起搭伙了小一个月,她乍然搬到新的地方心里多少还有些怕,上辈子虽然过的也不怎么样,至少人人平等,生活无虞,这辈子一直担惊受怕过来的,如今虽然恢复了自由身,但外头世界她接触的实际上并不多,心里有一本关于后面怎么生活的账,但实际实施起来还是有些晕头的。
常平安点点头,脸有些泛红,一个冬天捂下来,他已经白了不少。
新买的锅开了第一顿火,菜都还没买,只下了一碗光头面,搁了一勺猪油,兴许是饿了,吃起来也是格外香的。
今儿元宵,逢年节街市夜里准许经营到子时,也没有宵禁。
除了七夕跟中秋,上元节便是最热闹的,夜里还有灯会,城内外的摊贩倾巢而出,太阳都还没落山,中大街跟城南十几条街道摊贩行人摩肩接蹱,城郊周边村子里的农户挑了自家编的筐子、泡的酸菜、腊肠腊肉之类的出来摆。
阿桃一面走一面看,常平安就紧紧跟在她身后,要被挤散开了了就小跑着又跟上去。
这会儿天也黑下来了,两人一起去观音桥看灯,河两边都牵起了绳子,绳上挂着五颜六色的灯笼,一盏盏看着格外稀奇。
过了观音桥往前走,就是顶有名的中大街,天一黑下来,那些舞龙灯的,耍杂耍的就围的已经扒不开头了,围的人时而拍掌时而惊呼,年纪不大的孩子抱着箩筐,声音喊的极为响亮,
“大爷大娘哥哥姐姐们,有钱的咱捧个钱场,有人的咱捧个人场——”
话音落就有人朝箩里头扔铜板,仔细看还有几枚碎银。
沿着街往前,还有坐在河边闭眼睛拉二胡的,各式各样新奇的东西都能瞧见。
这也是阿桃在这个时代第一次感受到如此热闹浓烈的过节气氛,往常元宵节她是最忙的时候,府里也会点灯,为防走水,她几乎整夜都落不到觉睡,更遑论出门逛街赏灯了。
街上卖吃食的也不少,阿桃看到有卖糖葫芦的,倒是有些眼馋,不过如今正是勒紧裤腰带的时候,今儿那一方大采购也花了四两多银子,加上租房花出去十二两,这就是十六七两银,先前手头六十六两银,如今手头还余下不到五十两银子,除了摆摊要的成本花销,还得防备不时之需。
因此这糖葫芦虽价儿不高,她还是没买。
倒是常平安看出她眼里亮光,朝小贩要了两串,递了一串给阿桃,
“我自小也没吃过这玩意,咱们一起尝尝。”
阿桃笑着接了。
这种节日里头鱼龙混杂,年年都听说有丢孩子的,不光孩子,女人走着也容易被拉走,常平安身的高大,他在这街里头近乎能看到所有人的脑袋顶,阿桃跟在他边上倒没什么好怕的。
再往前是猜灯谜的,阿桃看的多,连猜了两三个,拿了不少彩头,都是些不值钱的小玩意儿,同常平安两人分了,又见天色不早,这才逆着人流往回走。
准备
山下比山上要暖和些,不过阿桃怕冷,虽快开春了,但她还是买了三床被子,夜里分了常平安一床。
常平安抱着被子跟铺,回正房后头那个小隔间铺床去了。一夜过去兴许是着了凉,早起常平安声音有些哑,嗓子眼许是进了风,阿桃看他还有点咳嗽。
他起的早,这是要准备回去了。
阿桃听见外头动静也醒了,穿好衣裳推门出来,叫住常平安,“往后山里打到东西,你再下山便先拿到我这儿来,咱们一起去要价也不会叫人坑了。”
常平安点头。
“还有村里的地,要是想要回来,便过来找我。”阿桃送他出门,天才刚亮,两人对视一眼,又各自移开视线。
常平安走了,阿桃莫名觉得有些空落落的,不过这感觉没持续多久,她就挎着篮子出门买东西去了。
她是准备开始做些卤蛋跟干子,昨儿还新买了一口炉子,出摊的时候将罐子搁上头添点柴火保温,再放卤料慢慢熬着就行了。
想到这儿阿桃又觉得若是有个驴车该方便许多,譬如鸡蛋,城外一斤要比城内便宜好几文,不过如今急着先支摊子,也来不及大费周章再去城外买鸡蛋了。
倒也没在中大街买,中大街不论是吃食还是旁的,都比南街贵不少。从桂花巷子往后面穿了几条街,快到南市口的一条街边也有不少摆摊子的,比了几家摊子上的价儿,末了在一个约莫三十岁上下的娘子摊子前停下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