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长给她搬了个椅子,介绍道,“陈老师,这是外面来做采访的团队,镇上联系我说到我们村来,想要采访你。”
之前跟村长打听事情的女孩儿站起来,递上证件,做了自我介绍。
“陈老师你好,我们目前正在进行乡村振兴主题的纪录片拍摄,偶然听闻了您的事迹,听说您是国内3大学的学生,休学来进行支教活动的,就想采访一下您。”
陈绵绵一边听,一边接过她递来的证件和资料,垂头翻了翻。
“嗯……可以呀。”她说,把资料递回,“但我不太喜欢做人物主题的。”
面对女孩略显疑惑的神情,陈绵绵解释道,“我不太喜欢被刻画成那种什么值得表彰和宣扬的角色,类似青年人的榜样这类title。我希望我只是一个辅助的角色,重心落点还是在村庄和孩子身上吧。”
女孩儿转身和同伴快速地商量了一下,回身对她说,“好,我们尊重您的意见,会对采访内容和呈现形式做一些改动,非常感谢您的配合。”
“没关系。”陈绵绵说,“开始吧。”
天色已晚,许多景采不到,团队决定在村庄上留宿几天,陈绵绵简单回答了一些问题之后,就结束了今天的拍摄,婉拒了村长让她留下来吃饭的邀请,回家去了。
她打着手电筒,穿过田埂,向远处唯一一栋亮着灯的、三层楼的白墙建筑走去。
其实也不算家。
石桥村小,经济条件确实不好,没有空余的房子可以供她住,只能在村支部办公处收拾出一个空房间给她。
四四方方,算不上大,最基本的家具还是微光团队和附近居民凑起来的,睡这家淘汰下来的旧床,用着那家闲置的旧衣柜,还有一些带着微光logo的日常用品。
条件着实称得上是艰苦,估计张彤来了都免不了半个小时的大惊小怪。
好在她是苦惯了的人,并不觉得由奢入俭有多难。
况且那些“奢”本身也不是属于她的。
陈绵绵进了门,关掉手电筒,放在桌上,打开灯,随便煮了点面条吃。下了一大把青菜,还是之前学生家长送来的。
吃完饭,洗漱完毕后,她坐在桌前准备教案,写明天的教学计划。
灯影昏暗,木桌斑驳。
天黑后降温很快,夜里依旧风凉,水泥地和砖瓦墙尤其。陈绵绵加了件外套,再坐回书桌前时,倏然就发起呆来。
已经到这里一段时间了,也已经完全适应了这里的生活。
或者说,这样的生活其实是她身体上的另一种肌肉记忆。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上课,备课,吃饭,睡觉,无比规律。
但也的确能从日常生活中感受到一些快乐。
非常简单的,单纯的,朴素的快乐。
看着清晨的阳光洒满葱郁的群山,日落宏伟,隐入峡谷;看着阿婆阿公完成早间的劳作,在充满阳光的午后打盹儿;看着孩子们在操场和田野里奔跑,欢声笑语,活泼灵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