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面第二天她硬是磨着妈妈,最后叫了好几个朋友一起,妈妈才松口。
还记得当时妈妈给了她五毛钱,她自己还存了几毛钱,心里特别高兴的就去赶庙会了。
宋锦家离县城十多里地,步行要一个小时左右。
孩子们去赶庙会基本都是走着,运气好半路上能碰上离得远的地方去赶庙会的开着拖拉机的人,好心的车把式都会捎上走路的。
一路上说说笑笑,特别开心。小伙伴们几乎家里都是给的五毛钱。家长们嘱咐她们一定要吃饭,不能乱花钱的。
有的小伙伴说,到了庙会上先去吃饭,有的说,想吃烧饼豆腐脑,有的说,想吃油条老豆腐。好像是她们三个人说了三样。没有相同的。
宋锦最后吃的是油条老豆腐,因为吃烧饼豆腐脑费钱,如果干吃烧饼不卷香肠肯定眼馋,卷了香肠就没有买其他的钱了。
油条老豆腐,一共三毛钱就能吃饱,一毛钱的老豆腐,两毛钱的油条。
但是钱不能都花在吃上。
看马戏要三毛钱,糖葫芦一毛钱。还有好多想玩的游戏,只能看看,都想玩玩是不可能的。
不花钱的就是打把式练气功的,反正小孩就是凑热闹,绝不会买他们的大力丸的。
看着他们先打一通拳脚,然后就是练铁砂掌,不是砸砖头就是砸鹅卵石。
宋锦特别喜欢看他们打拳。
虎虎生风,看的过瘾。
其实赶庙会给宋锦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还是油条老豆腐,那个时代,没有比油条老豆腐那种小吃更温馨的。
坐在摊前的小桌子上,吃着刚出锅的油条,喝着热乎乎的豆腐脑,别提多美了。
宋锦越回忆越想吃,但她走了大半条街了,并没有看到油条豆浆摊子。
倒是看到了柿饼,豌豆黄,黄米糕,江米条等等。
陈凉过去每样称了一斤提在手里,宋锦边走边随手拿起一个塞嘴里,嗯,真好吃。
还有冰糖葫芦。
红红的山楂裹着一层晶亮的糖衣,不光看着喜庆,吃着也是很解馋的。
逛了一圈的庙会,在吃饱喝足之后,手里攥着冰凉的冰糖葫芦,不光增添了节日的热闹气氛。
也给强负荷的肠胃减轻了压力,是庙会大吃大喝之后的必备佳品。
两人吃吃喝喝没多久就逛完了两条街。
除了吃的,宋锦也买了些别的日用品类的东西。
毕竟像这样赶集似的逛街买东西近几年怕是次数不会多。
根据宋锦对历史的大致了解
等到改革开放以后,现在的物资交流大会直接就叫庙会了。
而且会因为庙会和私营个体的冲击,国营饭店,供销社,合作社倒闭的倒闭,承包的承包。
一直等到进入八十年代中后期,庙会的集中消费现象才会开始慢慢减退。
商家们也不在热衷去庙会上卖货了,十天的庙会基本上举办三天就降温了,陆续的人们还是开始赶大集了。
宋锦是九零后,她也就小时候见的庙会多一点,长大后最多一年有一次,有时候甚至几年才会举办一次。
她后来去也就是奔着听戏,吃小吃才会去。
喜欢穿书后,我带两世空间玩转七零请大家收藏:dududu穿书后,我带两世空间玩转七零小说网更新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