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赵春花已经尽力了,但由于技术水平有限,这些细丝看起来还是参差不齐。
最终,她所制作出来的锅刷只能算是勉强可以使用,但从外观上来看,则并不怎么好看。
然而,或许是因为平时生活中的乐趣确实不多,正是这样一种耗费心力却成果一般的事情反而激起了她的挑战欲望。
等到把小孩安抚好并使其顺利入睡后,赵春花再一次鼓起勇气,再度拿起了那柄斧头,准备进行第二次尝试制作竹质锅刷的工作。
既然一次性处理完整的一节竹子对她来说过于困难,她决定换一种更为简单有效的方法:先将竹子切成多个小片分别处理,完成后从中挑选出效果最好的部分组合起来,以期达到最佳效果。
这一次,赵春花下定决心,哪怕再怎么不起眼的小事也不能让她轻易退缩。
有句话说得好:“技艺娴熟自然会精通”,另一句是“熟练了之后就自然而然掌握了技巧”。
正因如此,在赵春花坚持不懈的努力之下,她终于在一晚上连续劈开三个竹节后,获得了一只不仅外形美观而且实用性极强的竹制锅刷。
看到自己辛勤付出所换来的成就,赵春花那份执着的倔劲总算有所缓解。
当她打扫完家里的客厅,躺在舒适的床上休息时心想:有些事情还是让更加专业的人去赚这个钱吧,下次需要锅刷的时候不如直接买一个算了,毕竟一年下来也坏不了几个。
第二天上午,背着年幼的儿子小石头,赵春花与舒子英一同结伴上山采集松针去了。
这儿几乎整年都能见到翠色连绵,仿佛山上树木总是保持着绿色。
不是因为这里的树叶永远不会老化变黄,而是因为新旧交替不断进行,总有新生的嫩叶冒出,使得人们看上去觉得这些树木一直这样生机勃勃。
尤其是在春天的时候,这种变化尤为显著,那时候会有大量的嫩芽萌发而出。
放眼望去,整个山坡被一片鲜活的青绿与深邃的墨绿所覆盖,这是季节转换中最能体现大自然奇妙之处的一个时期。
今天她们并没有走得太远,只在山脚下的松林附近转了转。
地上落满了黄中带绿的松针,这说明这些松针还没有完全失去水分变得干枯。
尽管松针是很好的引火材料,但这时的松针尚未彻底干燥,所以还需要人们自己将它们晒干之后才能派上用场。
再加上正值农忙季节,大家的日程都十分紧张,所以许多人会选择等到十月份才会拿着耙子进山,那时可以直接捡到已经自然风干、可以直接用于点火的松针。
赵春花这次带了一个篮筐来,目的就是收集一些这样的松针。
不过,她们采集这些松针并非为了作为柴火使用,而是有着别的用途——用来制作松针罐。
对于她们而言,尚处于未全干状态的松针实际上更加适合这项工作。
她随手拾起一小把松针,在手心里翻了翻,然后仔细地从其中挑拣出符合要求的部分。
剩下不符合条件的小枝小叶则被直接放入早已准备好的麻布袋里存放起来。
既然已经来到了这里,那么顺便捡一些能够点燃火焰的材料回去也不是什么麻烦的事情。
最后,采集回来的所有松针都需要经过数次清水清洗去除灰尘和杂质后,再放入锅内加水烹煮至软烂。
通过这番细致的工序,松针变得异常柔顺且耐用,非常适合用来制作能够持久保存、不易损坏的容器。
经过这样处理后的松针,无论是手感还是外观都更加吸引人。
早些时候,赵春花花了好一番功夫清理了缸子里沉淀已久的淀粉,其间更是仔细地更换了两次清水,确保杂质被彻底清除出去。
之后的时间,她便与舒子英两人齐心协力,开始投入到制作松针罐子这一富有创造性的活动中去了。
即便是最为普通的木制盒子,在市面上也需要花费银两才能买到,但利用松针手工自制的罐子则可以完全自给自足,无需额外开销。
虽然这个过程需要投入不少时间和精力,还得准备好缝合用的麻线等材料,但对于想要动手制作的人来说,想做多少就做多少,全凭个人喜好与心情。
有人在尝试这种手工艺时甚至省略掉了使用麻线固定这一步骤,转而依靠对松针排列方式做出巧妙调整,直接使它们能够稳固成形而不散落,这也是一种不错的选择。
然而,由于自己在这方面的技能还不算十分熟练,赵春花最终还是决定按照传统的方式来进行操作,也就是采用麻线来进一步加固整个成品,以求达到最佳效果。
毕竟,在学习阶段遵循已被证明有效的流程总归是比较保险的做法。
首先,他们选用了几根大小与筷子相似、中央为空心设计的竹节,然后将已经充分晾干过的松针逐一填塞进去。
接着再取一段坚韧耐拉的麻绳,牢牢地缠绕住距离竹节顶部约莫两厘米处,将其定为起始点。
随后逐步紧密有序地沿着竹身上下环绕,同时利用针穿过这些层叠的环圈间进行固定,使得每一道线条都紧紧相连、不可分割。
紧接着,每隔一公分的位置上都要重复进行两次这样的缠绕动作,同时借助穿孔的技术让每一股麻线都能够牢固地贴合在一起。
在这个过程中,每当觉得有必要添加新的松针时,都需要特别小心地从中间部分一个接一个地增加上去,整个过程既考验着制作者的耐心,又要求其拥有良好的细节处理能力。
最后,当基本形状快要成型时,便不再往里面继续填充物料,仅需将所有尚未经绑扎的部分牢牢固定在主体周围,并适当修剪掉多余的麻线头作为收尾工作。
如果想要了解更多详细步骤的话,可以参考网上分享的相关视频教程来学习。
这次赵春花一共制作完成了两只低沿的小型篮筐,非常适合放置生活中常用的各种零碎物件。
受到启发,舒子英模仿并自行创造了一个加盖的设计。
她仔细观察了现有的盖子结构,然后利用手头的材料进行了改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