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头刚刚升起,李杏儿干完家里的活,便准备前往祠堂做工。
刚出门便被隔壁的婶娘拦下来,瞅着四周没人,拉着她的袖子偷摸问道:“杏儿,你在祠堂那作坊做工,说给你多少钱没。”
李杏儿摇了摇头,那婶娘立马一副果然如此的样子,“我猜就是这样,你咋这么傻,这给不给钱都不知道,就去上赶着做工。”
“婶娘,里正之前说过,工钱要做满一个月才的。”
“这你也信,里正要是有钱,咋不送孙子去县里念书,咋不把自家房子盖起来。”
李杏儿觉得不会这样,想要解释一二。
“这作坊不是里正开的,是孟昭开的,她在县里卖吃食赚了钱,大家都是知道的,而且里正她儿媳妇都在里面做工,要是骗人的,干嘛让自家人也去。”
那婶娘自诩多活几年,见识的人多,颇为不屑。
“这谁家赚了钱不是捂得严严实实的,哪有她家那么出风头的,要是真赚钱,还能分给你们。”
李杏儿这些天与孟昭共事,觉得她不是这样的人,开口辩解。
“人家在县里卖吃食,不也是在村子里收菜。”说罢斜眼瞥了那人一眼,“婶娘,我记得你也去孟昭家里卖过鸡蛋,哪回不都是当场就结清了么。”
说罢便直接走了,不想在这听她的丧气话。
李杏儿走后,那人在她身后啐了一口,“呸,真是不识好人心,活该叫人卖了还给人数钱。”
这些话本身说的人也不多,架不住祠堂作坊那边风声紧,平常不让人进去。
这里面具体做的是什么东西,用来干嘛的,卖给谁,什么都不知道。
慢慢的,风言风语便传开了。
起初做工的众人还当没听到,时间长了,心中也难免有些不安,但也没耽搁手里的活,不管咋说,月底就能知道了。
经过孟昭的一系列改善,作坊那边的制作度加快了不少,这还没到月底,第一批的三千斤便都已备齐。
不过孟昭也不敢停歇,继续加大马力制作,少说也要备足一月的库存,这样才能有抗风险能力。
天气慢慢转凉,山间的清晨又格外的冷,一阵风刮过,刚起床的孟昭忍不住打了个寒颤,瞬间就醒了神。
今日就是春风楼来拿货的日子,不好让他们直接去祠堂,孟昭便安排人早些将货物都运到里正家里,孟昭过去时,众人正在忙着装车。
“辛苦大家了,今天来的这么早。”
“这算啥,以前在地主家干活的时候,天还没亮就得起来干活,早就习惯了。”
这话倒是没撒谎,他们若是在地主那边做工,整日都是起早贪黑,连牲口都不如,更别说有人跟他们说句辛苦了。
虽说众人没有不满,孟昭还是觉得有些不合适,作坊刚建起来,许多规矩条陈都没定好,工资与各项福利待遇也没说清楚。
以后还是要有一个明确的上工下工的时间,额外的劳动都应该算作加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