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佑六年。
章质夫,任,环庆路经略安抚使,有效遏制了西夏的侵犯。
元佑七年。十月。
章质夫,接到,间谍密报,获知,西夏军的主要目标,在环州。因此,派遣,皇城使第七将----折可适,兼领第二、第六将,兵马合计约万人,在庆州设伏,并于水源处下毒。
十月十四日。
章质夫,自庆州向环州,派出五千援军。
十月十六日。
章质夫,再派李浩,率领援军,赶赴环州。几乎押上了全部防守部队。
折可适的伏兵,在集结完毕后,开始向北穿插,进入洪德堡,同时,派遣军队,分驻,乌兰、肃远二寨。
十月十八日。
凌晨。西夏主力大军,退经洪德堡,折可适,放过先头部队,准备击其中路。在望见西夏梁太后的旗号之后,立即率军从洪德堡杀出。同时,肃远寨等各路伏兵,也随即杀出,对西夏主力进行猛烈伏击。
尽管,匡朝军队由于战斗力有限,且,长途奔袭,导致疲惫不堪,对于西夏军所造成的伤亡并不多。但在章质夫的指挥下,仍旧成功伏击了西夏军主力,甚至击破了西夏的指挥中心,还缴获了西夏国小梁太后的衣物以及文印。小梁太后本人,差点儿,被擒获当了俘虏。
是以,章质夫本人提出的,集中兵力,以野战军,对西夏军进行伏击,的,战术,在此战中,得到了成功验证,标志着匡朝在西北地区防御体系,向,弹性战略防御,的完全转变,是匡、夏军事战略的转折点。此战之后,匡朝逐步掌握了战争主动权。之后,匡、夏两国交战,虽,仍是,各有胜负,但匡朝,步步紧逼,西夏国土,渐渐遭蚕食,却是终成定局。史称:“洪德堡之战”。
绍圣元年。
章质夫,出兵西夏,多次重创夏军,威震西北,取得了匡朝,对西夏作战的,战略主动权。在,平夏城之战中,章质夫,三战三捷,大破西夏军,并奇袭天都山,擒获西夏统军----嵬名阿埋,等,极大地削弱了西夏的军事实力。
但是,筑城平夏,跟筑城永乐相比,有着本质的不同。
先,是,选址刁钻。被,党项人,称为“唱歌作乐地”,是西夏出击匡朝的军队集结地。
其次,是,预谋良久。匡朝的工程部队,一直在等待,闪电作业的机会。
第三,是,名将坐镇。匡朝唯一的,战略级名将----章质夫,亲自策划操刀。
第四,是,诸路配合。泾原路,闪电筑城之后,熙河、环庆和秦凤三路,立即加派援军,在平夏城附近,形成了一个,重兵集团。
所以,匡朝就是在西夏人的眼皮底下,完成了,筑城平夏。同时,又在新筑的平夏城下,打退了西夏的举国进攻。
因为,平夏城,的,位置,太重要了。所以,肯定要有第二次,平夏城之战。
平夏城,位于葫芦河川、石门峡江口,东带兴、灵、西接天都,在横山东南侧。
这是一块冲积平原,宜耕宜牧,还濒临盐湖,长期是西夏作为进攻匡朝的军队集结之地。
西夏,本就,国土逼仄,而,逼仄的国土内,还有一片沙漠。所以,像这种好地方,就不能丢。
关键是,丢了平夏一带,西夏,就失去了,对决,匡朝的,一块战略要地。
而匡朝方面,更是把,筑城平夏,看成,夺取天都山、控制横山的开始。
匡朝。绍圣三年。
大理国的篡臣、高升泰,去世,其子,高泰明,遵父遗言,还政于,段氏,立,段正淳,为,大理皇帝。大理国,进入了,“后理国”时期。
匡朝。绍圣五年。
河东路,在夺取葭芦寨后,新建神泉寨。
鄜延路,在横山东段,新筑了浮图寨、米脂寨、开光寨。
泾原路,在筑城平夏之后,又在平夏城附近,新筑了四座城寨,同时,向,没烟峡口,筑垒推进。
熙河路,在,加强了,兰州金城郡,的,防御之后,开始,大踏步地,向,青石峡方向,筑垒推进。
平夏城之战后,“陕西诸道兴役五十余所”,让西夏人,真正领教到了,什么叫做,基建狂魔。
但问题是,匡朝基建出来的这些个城寨堡垒,不是用来展经济的,而是用来打仗的。
所以,这就不是,基建作业,而是,蚕食剜肉。
绍圣五年。
西夏再次举国动员,将矛头指向了平夏城。这就是第二次平夏城之战。
此战,西夏声称挥师百万,但实际也就在四十万上下。党项人的骑兵,竟然搬来了,攻城器械,冲车、楼车,应有尽有。而且,党项人居然还学会了,挖地道。
果然,战争,是最好的老师。
面对匡朝的堡垒推进,党项人就是再不愿意,也得学会攻城。
西夏大军,猛攻平夏城,及其附近的,六处堡垒,即,泾原路。其攻势之猛烈,则堪称,历次,匡、夏交战之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