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的来说,太学这次改革改的还算不错。”
“听你这话的意思,还有很多地方让你不满意?”
“嗯,有一些地方让我不满意。”赵旸神色严肃地说道,“太学培养出来的都是文臣,而没有将士。”
宋仁宗被儿子这句话逗笑了:“太学怎么可能会培养出将士?”说完,他又说了一句道,“军营里才能培养出将士。”
赵旸想了想说:“以后还是建一所军校吧,专门培养将士。”既然太学不培养将士,那就另外建一所军事学校。
宋仁宗微
愕道:“军校?”
“对,军校……”接下来,赵旸非常具体地跟宋仁宗讲解军校的用处。
宋仁宗听完后,先是一脸惊愕,随后一脸震惊。
“你这个想法很好。”
“那爹爹你赞成吗?”建立军校是他刚才突然想到的。不过,仔细想想,很有建立军校的必要。
“爹爹支持你建立军校,不过你这个想法会遭受到大臣们的反对。”
“他们反对就反对呗。”在军事这方面,赵旸是不会在乎文臣们的想法。
“你想现在建是不可能的。”
“我不会现在建,等我长大了再建。”现在建军事学校,就等于明晃晃地告诉文臣们,他要收复燕云十六州。现在并不是时候让文臣们知道这件事情。“在建军事学校之前,还得好好地准备一番,没个几年是不行的。”
“你好好准备,等一切都安排好了再跟朕说。”
“好,爹爹,这几□□中有发生什么事情吗?”
“没什么大事情,都是一些小事。”宋仁宗挑了几件小事跟赵旸说了说,“对了,韩琦和包拯下个月要回来了。”
“真的吗?”赵旸满脸欢喜地说道,“他们终于要回来了。”
“韩琦还有半个月的路程,包拯还有二十天的路程。”宋仁宗从一堆劄子中,拿出两本劄子递给赵旸,“这是韩琦和包拯写给你的劄子。”
远在归来途中的韩琦和包拯暂时还不知道宋仁宗恢复上朝一事,还以为是赵旸在监国
上朝。
“我看看啊。”赵旸接过劄子,专注地看了起来。
韩琦先在劄子里给赵旸请安行礼,接着跟赵旸说了说他在回汴京的途中的所见所闻,最后他说给赵旸带了礼物,请赵旸期待。
包拯也先在劄子里问候赵旸,接着写他在回来的途中见到太子水车一事,最后又把赵旸夸赞了一番。
“等韩琦回来后,让他教你《春秋》。”宋仁宗说道,“包拯回来,教你大宋的律法。”
赵旸对此没有任何意见:“好啊。”
宋仁宗的脸色瞬间变得凝重起来:“江南那边还在下大雨,我们担心的情况怕是要发生了。”
赵旸闻言,眉头顿时拧了起来:“之前让江南那边保护好粮食和药材,他们做了吗?”
“已经在做了。”宋仁宗又言道,“皇城司还没有把水泥做出来,怕是要赶不上了。”
“还没有做出来吗?”在赵旸看来,水泥要比水车好做,没想到皇城司到现在还没有做好。
“做出来的效果不好。”
“那就只能再等等了。”
宋仁宗又跟赵旸说了些朝堂的事情,随后赵旸才去坤宁宫。
五日没有见到儿子,曹皇后心里还是有些想念和担心的。见儿子一脸开心的模样,曹皇后就知道儿子这几日在太学待地很开心。
赵旸跟曹皇后说了说他这五日在太学做了什么事情,“嬢嬢,我有一个想法。”
“什么想法?”
“让曹家的孩子去太学读书。”赵旸一脸
深意地说道,“打入敌人的内部。”当然,他说的“敌人”是指文臣。太学的学子是未来的文臣。曹家的孩子要是去太学读书,就能近距离地接触和了解这些未来的文臣们。同时,曹家的孩子多读书也是好的。
曹皇后瞬间明白儿子的意思,思索了一番说:“我让你叔祖父安排。”说完,她想到几日前进宫的三个姑娘,对赵旸说道,“待会你见见折家、种家、杨家三个姑娘。”
“啊?”赵旸惊了下说,“没必要见吧。”
“你不想见?”
“嬢嬢,你不是还没有选出来么,我现在见她们做什么。”
“你就不好奇?”曹皇后对儿子这副无所谓的态度感到无奈,“她们中会有一个人陪伴你长大,你不见见怎么行。”
听到曹皇后这么说,赵旸只好说道:“那就见见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