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朝廷军队没有主动出击,朱棣却根本不想停下来,只有翻出浪花来,才能迅速消耗朝廷的军事力量。
深谙行军打仗之道的朱棣,决定向西边大同打去。
大同可是大明朝的国防线,朱棣不信大同有难朝廷军还能没有任何反应,李景隆还能缩在德州不出来。
燕军开拔向大同打去,沿途的几个城池,只要朱棣率军所到之处,守将大多直接开城门投降。
听说燕军就快要到达大同了,李景隆不得不匆匆出兵前去援助大同,即使此刻本不是朝廷军出战的好时候。
李景隆率军紧赶慢赶的往大同去,还没到达大同呢,就陡然间接到了大同传来的消息,说朱棣已经撤军了…
怎么就突然间撤军了?李景隆还没到位呢?朱棣这就不打了?
等到李景隆回师时,被寒冷的天气冻到了之后,才知道了朱棣的用意。
他选择在北方最冷的时候发动进攻,还故意往大同打去,就是为了将李景隆的大军拉出来戏耍一番!
归根结底,不就是为了消耗朝廷军的实力吗?
结果,还真的让朱棣得逞了,本就不适应北方气候的朝廷将士们,天寒地冻的被带
出来。
本以为是来打仗的,却没想到白走了一遭,甚至为了解救大同危机,一路还急行军。
期间耗费的军需不说,许多将士们经受不住这样天气,许多人都被冻伤了。
本就出师不利,在经历了北平城外连夜逃走,又经历了急行军去解救了个寂寞,朝廷将士们都士气低迷。】
-
“这位明朝的燕王,于行军打仗一道很有些方法。”
虽然秦始皇并不赞同朱棣的起兵,但却不可否认朱棣身为皇子,还是个难得的将帅之才。
李斯不知道陛下是从哪看出来明朝燕王行军有道的,在他看来,明朝的燕王就是掐住了那位逃跑将军的命脉。
可以说朱棣就是将李景隆算计得死死的,而明朝的皇帝居然还对李景隆的能力深信不疑。
“可惜,若那位建文帝能有陛下十之一二之能,朝廷军也不至于被打得溃败。”
大家都在分析这场战役,冷不丁的却听见丞相的‘诚恳’发言,丞相可真是,抓紧一切世间拍陛下马屁啊!
【李景隆此时听见朱棣二字,都要产生心里阴影了,他时不时扪心自问,燕王不会是生来就力克他的吧?
由于朝廷大军急需一段长时间的修整时间,李景隆不得不拉下脸面,亲自给朱棣去信。
信中言辞那叫一个恳切,一口一个表叔的论起了亲戚关系,什么给侄儿一条活路之类的,总之怎么煽情怎么来。
信寄出后,李景隆整日在帐中期盼
着朱棣的回信,没想到回信是接到了,可朱棣言辞拒绝停战要求。
还让李景隆代为传话,要求朱允炆无比将黄子澄和齐泰两个大奸臣惩处了。
接到回信的李景隆,自然是按时按点的给朱棣传达了信中的内容,朱允炆迫于朝廷内外的压力,只得暂且免了二人官职。
不过明面上的官职是免了,可暗地里,黄子澄还在不停的给朱允炆干后勤,提意见呢。
这场溜着李景隆大军玩的战役之后,朝廷将士们花了好长时间才彻底缓了过来。
好不容易度过了寒冷的冬季,来到了春暖花开之季,北方的燕军一直悬在朱允炆的头顶,使他日夜不得安眠。
为了一次性解决了朱棣,朱允炆下令让李景隆再次率兵征讨燕庶人。
没错,作为李景隆的好友,朱允炆在李景隆丢盔弃甲,又被白白溜了一遭后,任然相信李景隆的能力。
他觉得前次都是李景隆气运不佳,外加气候因素,阻碍了李景隆的发挥,因此这次的出击一定能打破燕军。
不过相信归相信,为了保险起见,朱允炆还是给李景隆配了好几个部将,以及增加了军队人马。
他就不信,这样一支完美的朝廷军,还不能打败他的好叔叔。
李景隆带着朱允炆殷切的希望,以及顶配的军队出发了,带着这样一支队伍,李景隆终于再一次走出了德州。
接到朝廷的战书,本就想与朝廷再次一战的朱棣兴奋的直
起了身,让朱棣如此高兴的还有一个原因。
那就是这次朝廷军的主将,居然还是李景隆!
李景隆是谁啊,是那个总给他送物资送人马的好孩子啊!
这样的好孩子又来带兵与他们打仗了,朱棣能不兴奋吗?
只因李景隆一来,马匹、将士、粮食,只要是他们燕军缺的,李景隆都会给他们留下。
看看,多好的孩子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