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不敢相信:“沛公打算封我为大将军了?”
“对,而且是建一座拜将台,沛公沐浴更衣,斋戒三日,隆重地举行拜将仪式。”萧何管不了那么多了,先把人骗回去再说。
韩信终于相信了,忍不住露出笑容。
又是建拜将台,又是沐浴更衣斋戒三日,很明显是认真的,不是糊弄他的谎话,于是决定了跟着萧何一起回去。
在半道上,他们居高临下,老远就看到了来追萧何的士兵们。
萧何连忙拉着韩信走了另外一条道路,避免迎面碰见。开玩笑,自己回去和被人找回去情况完全不一样的。
韩信感叹道:“你对这里的路还挺熟。”只是为什么要避着那些士兵呢?
旋即他明白过来了,生气地道:“沛公并没有封我为大将军,你在骗我?”
萧何急忙说道:“只要你跟我回去,许诺你的一一都会实现。”都被人当成逃兵了,再不把韩信带回去,他回去要怎么向沛公交待?
韩信:“……”估且再信萧何一次。
天下已经被项羽所得,而他正是弃了项羽前来投奔刘邦的。说真的,离开刘邦他也无处可去,若是去投奔其他的王,有被绑去项羽那里的风险。
毕竟,敢和项羽争夺天下的人不多。
萧何劝动了韩信同他一起回去,在刘邦面前极力推荐,果真没有对韩信食言。
让刘邦建拜将台,拜韩信为将,他做到了。]
【正是有了萧何慧眼识人,追回韩信,极力举荐。这才有了“韩信点兵,多多益善”的兵仙韩信,才有了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刘邦方能夺取天下。】
【可以说韩信能有成就,离不开萧何这个伯乐。】
嬴政点头,能舍下身段亲自去追一个管粮的小吏就已经十分难得,更可贵的是慧眼如炬,发现了韩信这一将才。
韩信能帮刘邦打下天下,想必本领不俗。
就是不知道韩信年龄几何,可以派到边关去,在蒙恬身边培养一下,守卫边界,抗击匈奴。
【天下安定后,刘邦分封随他一起出生入死的开国功臣为王,韩信就在其中。萧何帮助刘邦铲除这些异姓王出了不了力。】
【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韩信的两次人生拐点都被萧何掌握,第一次拜将封王,第二次却是被骗入宫中杀害。“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刘邦与吕雉这一手,不可谓不狠毒,寒尽功臣之心。不知道作为韩信的朋友,萧何问心是否有愧呢?】
秦始皇:“?”
对功臣向来都不错的秦始皇迷茫了,同为被天子器重的武将,蒙毅也懵了。
他们听到了什么?不是说韩信是大功臣,怎么突然就被骗进宫中,杀了?
刘邦:“!!!”
你们懂什么叫坐立难安!杀韩信就是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定。
晚年的朱元璋叹了口气:“朕懂刘邦的心情,很懂,为了维护皇权的稳定,俺也是这么干的。”
杀开国功臣,是为了江山社稷的稳定。
标儿死了,时间太短,皇孙朱允炆年龄尚小,没有能够镇压藩王的能力,他不惜亲自改写自己放言不改一字且已经定稿了的《皇明祖训》,只为了削藩为朱允炆铺路。
他为儿孙做的够好,只是有点对不起那些开国功臣和与他血脉相连的藩王们。
赵匡胤对刘邦的做法不置可否。
相比刘邦,他的手段就柔和的多,没有大开杀戒。杯酒释兵权,皆大欢喜。
李世民想到天幕上说刘邦屡战屡败,不禁摇头,只有自身不够强,才会忌惮一起打天下的开国功臣。
他不但没有杀功臣,连曾为敌对的魏征都没有杀,还像公子小白重用管仲一样重用魏征。
【韩信,萧何,张良三人并称“汉初三杰”,同为刘邦的开国功臣,一个封王而后又降为侯依然逃不过被忌惮杀害,一个封侯后云游天下,只有萧何安然稳立朝堂之中,甚至在刘邦死后作为托孤大臣辅佐汉惠帝,情商和手段不可谓不高明。
当然,仅是这点,他无法被历史铭记两千多年,他的功绩,主要在于两点。】
嬴政心道重点来了,他主要想听的就是萧何是如何治理国家的。
【。
汉律九章,顾名思义,是一部律法书,一部治国安邦的新律法,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律令之宗,百代不易之道。”荀彧的女婿陈群就是以《汉律九章》为蓝本,制定《魏律》。】
萧何有点脸红,这《汉律九章》是他在《秦律》的基础上制定的,想不到在后世会有这么高的赞誉,怪不好意思的。
又被天幕提到的荀彧:?
【它在秦律的基础上,轻徭薄赋,不劳民伤财。制定休养生息的政策,十五税一。十五税一或三十税一成为了两汉一直以来推行的税收政策,只除了汉桓帝和汉灵帝这两个增加百姓赋税的败家子,导致汉王朝衰败的罪魁祸首。】
汉律九章,在后世几经战乱,辗转遗失的孤本,在天幕的强大能力之下,呈现在历朝历代的皇帝与文武百官面前。
盗法、贼法、囚法……前几条与秦律相似,但比秦律更为完善,刑罚方面则更为宽容。后几条,又新增赋税,徭役,户口等等,对比秦律非常完善。
天幕之外,嬴政看得极为认真。
治国安邦?
他惯以法家治国,认为家国律法必须要严苛,在一统天下后继续采用重典治世。他本以为如此严厉的律法之下,大秦本该海晏河清,传承万世。后世却告诉他,他的想法从根源上就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