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些粗实宫女每日来这里打扫,本也有定时,不宜待得太久,听了这话,倒也没觉得有什么疑惑之处。
于是应声道:“既然如此,那我便就这样先向贾女使回话了。”
贾元春得到了粗使宫女的回话,第一时间并没有怀疑薛宝钗。
毕竟薛宝钗的母亲和她的母亲可是一母同胞的嫡亲姐妹,虽然她并没有见过薛宝钗,可是也曾从母亲嘴里听过薛宝钗母亲的一些话语,薛宝钗的性格若说是十分谨慎的,倒也有些可信。
如今第三轮试选还未开始,选拔还未结束。虽然只不过是给一些郡主选伴读,与宫里的娘娘们并没有什么太大的关系,可是也有不少人将此事盯着的,薛宝钗此刻不想冒险也是常事。
虽然有些疑惑,薛宝钗怎么已经过了第二轮选拔进入第三轮,以她的身份,难道不是在第二轮落选之后出宫才是最好的选择吗?
就连她这样出自国公府的身份,若是不选择打点一番落选,出去自行婚嫁,留在这宫中也只能从做宫女开始,若是圣上一直没有开恩的心思,那她便可能真的在宫中蹉跎到二十五岁再出宫。
薛宝钗要是第三轮入了选,但甚至连贾元春这样能够让圣上多看一眼的身份都没有,可是真的要切切实实的待到二十五岁了。
可惜她入了宫太久,与宫外没有什么联系,不知道是不是薛家有什么变故,但想到薛宝钗的父亲早逝,剩下他们孤儿寡母的,若是薛宝钗的哥哥不争气,薛宝钗不得不入宫另求它法,倒也不是没有可能。
于是贾元春便耐心的在宫内等待第三轮选拔结束。
为郡主选伴读的速度很快,这与为圣上选秀女却是不同的,因为这些郡主都不过是宗室们的后辈,左右不了太大的事情,而这些入宫待选的伴读大多身家清白,倒也不需要考虑太多。
是以第三轮的选拔很快就结束了,薛宝钗的确被选中了,贾元春一得知消息,立刻又叫了那名粗使宫女,让她替她向薛宝钗传递口信,她已经迫不及待的想要知道宫外的消息了。
薛宝钗则被选中作为福安郡主的伴读,此次在宫内的郡主共有六位,年龄都在10到13岁之间,福安郡主是其中年纪第二大的一位,她的父亲在上一辈排行第七,是圣上的七弟,被人称为平郡王。
一个平字便能看出这位七弟在圣上心中的印象,也是普普通通,并不如襄亲王一般受圣上的重用,但是看在他是圣上亲兄弟的份上,圣上也给了他一个郡王的爵位。
而这位福安郡主,不过是平郡王的庶女,平郡王没有嫡女,福安郡主是平郡王的大女儿,即是一位庶女,也是他的长女。
从圣上赐给名号福安来看,这位郡主虽然不是平郡王的嫡女,但作为平郡王的长女,应当也颇为受宠。
一名郡主的伴读有两名,福安郡主另一位伴读乃是一名李姓的姑娘,从言谈举止上来看有些内秀,薛宝钗本也十分谨慎,看起来也有些安静,伴读最终都是郡主自己挑选的,如此一看,这位郡主应当是一位喜欢文静的人,倒是好相处的模样。
选完伴读之后,宫里的嬷嬷还会对她们再进行一次培训,入宫前的培训不过只是简单的教导了一番宫中的礼仪,因为不许随意走动,所以很多东西都没有教导。
如今的这一批,接下来会跟着郡主们都住在宫内,所以很多规矩就要提前学起来了,毕竟要在宫中走动,哪些地方能去不能去,遇见不同等级的妃嫔怎么行礼,还有不同等级的女史怎么行礼,靠服饰和饰品辨认人的大概身份地位,这些在宫中都是都是一门学问。
圣上虽然不说特别重视这些郡主们,但既然有这样的安排,叫她们进宫进行教导,自然也会偶尔关注,所以宫内的人也不敢敷衍了事,这一段学习期安排的不算短。
能在这里待到这个时候的姑娘们都不是愚笨的人,所以平日里除了教导,倒也松散了一些,给了她们自由活动休息的时间,不过不能走的太远。
她们所暂住的宫殿不远便有一处小花园,因这里位置偏僻,没什么妃嫔会逛到这里来,但是成了宫女们休息时的去处,贾元春便是将薛宝钗约在了此处。
假山中的小路弯弯绕绕,走进深处,一转身一回头都是看不见人的,若不是有熟悉路径的人带路,薛宝钗是找不到这地方的,却是个讲小话的好地方。
贾元春早已等在此处,一见薛宝钗便激动的上前,亲切的叫着:“妹妹,你可来了。”
薛宝钗抬眼一瞧着,比起年岁尚小的林黛玉史湘云和三春姐妹不同,贾元春看起来正是十八九岁少女的模样,青春貌美,着实亮眼。
带路的宫女对着贾元春道:“贾女史,我将人带来了,你们先说这话,我去一旁坐一会儿。”
那人竟然是替她们守路去了,无论她们是不是亲戚关系,一个是冲着圣上来的国公府的小姐做了宫中的女史,一个却是努力进选当了郡主的伴读,这会儿子要是叫人看见她们在一处,多少是不太好的。
这也是薛宝钗之前推脱的原因,谁知贾元春这般心急,竟然就等不及了,一听到薛宝钗已经当选了福安郡主的伴读,就迫不及待的要见她。
贾元春眼里已经有了泪意:“妹妹是叫宝钗吧?姨妈可还好?是何时来的京中?”
薛宝钗道:“去年从金陵出发,因待选之事入京,我母亲安好,因着寡母孤儿的,得老太太留下,如今正住在国公府里,劳姨娘和姨父看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