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速全本小说网>我真的不会演戏126 > 第368节(第1页)

第368节(第1页)

“这是我的祝福,也是我的判断!”他看着方沂,镜头这时候也给到了方沂一行人,画外音道,“祝福来自嘉宾的一个朋友,而判断来自于一个同为文化产业的行内人。”

“我入行十多年,称得上是一个行内人了,自诩搞点文化,也看过一些艺术……谁是真正的天才,谁是值得尊重的人才,谁是被推上去的普通人,我有感觉,我有想法……”

“而且我有这样的预感,今天这一期节目在当前可能是录制起来普通的一期,就像是我以前录制的每一期一样,但是,只有时间可以告诉我告诉你,它会不会成为经典。”

主持人除了窦文韬还有梁文导、徐子东(港地中文教授)。

这一番陈述是台本上有的,众人都知道,然而被窦文韬念这么一遭,居然真有响雷一般,在人心里面荡来荡去,而且不觉得他说的过于夸张。

画面给到每一个人听到后的反应,默默的、心潮澎湃的、紧张的、淡然的……

“上一次方导来,让我们节目组蓬荜生辉;这一次生辉的东西得比节目组更大了,得是这栋楼,或者是文化中心,或者是这座城市——你们怎么看?”

接话的是徐子东。

徐子东作为知识分子有种孤僻的高傲,但要是在他涉及到的地方远远超过他,他又显得十分幕强,因此他对方沂印象极好,接窦文韬的话一点儿也不迟疑:

“一人闪耀一座城当然是夸张的说法,但港地也确实是因为很多个‘一人’,才被注入了今天的文化底蕴……文化创作是精英的事情,是少数天才诞生的杰作。”

“譬如,你当然可以说意大利的文艺复兴来源于合适的环境、发达的工商业……但如果没有米开朗琪罗,没有达芬奇,没有拉斐尔这些具体的个人,恐怕文艺复兴不会有这样高的地位!”

窦文韬问:“方导是电影圈的文艺三杰吗?”

徐子东:“我不知道,可能要金像奖的组委会才知道。”

“我们节目播出的时候,金像奖到底怎么样已经知道了,观众们可以看看徐子东有没有说对——金像奖会不会给方导正名!能不能接纳变化,拥抱变化……”

梁文导打岔道:“这不是我们节目的说话方式,你那个太文绉绉了,我看徐子东已经是接纳拥抱变化了,他就是服了!那你说组委会服了吗?”

窦文韬大笑:“我不知道啊,这得是屏幕前的人才知道了!我们既然聊到了这个话题,给我们方导一个几秒种特写,说不定新闻能用得上。”

方沂摊了摊手,朝摄像头微笑。

这是台本上预先设的稿子,从“港地文化”开始。

这帮人其实在演戏,他们想要表达什么观点,私底下早已经达成共识,偏偏要放到节目上,一问一答、一唱一和。

果然,窦文韬忽然扮做半懂不懂的傻子,想起什么,“我有次看报道,说港地这边早期的文化,其实是大陆那一波人带来的……哪些人?建国后来港地的文化精英们,主要是魔都人居多,所以一开始的港地文化,其实是魔都文化,是吗?”

徐子东就等这个问:“你说对了!”

他细细描述港地文化最早的发源:

港地作为一个曾被英国管辖下的渔港小城,早先并没有太多的本土文化,因为真正意义上的土著太少。1841年英国人做过统计,当时全岛只有7450人,今天是七百多万人。它的人口主要来自各时代的移民,移民们文化、语言、习惯都不相同。

这种地方在经济发展起来后,它当然会自发的产生市民文化,然后有繁荣的文化产品,但它不会这么快,这么早。因为文化的发展一般是远远落后于经济的,而且也要有一大批人持续性的专职创作,提供足够多的文化产品。

所以最早的“港地文化”,其实是各地方移民中的精英带来的地方文化,其中魔都派绝对人数虽然不多,但文化精英质量高,这些人出自当时亚洲最大城市之一,他们的作品和生活方式最具影响力,最吸引人,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实质上成为港地市民的主流文化。

方沂也参与讨论,他扮演百科全书,侧面映证主持三人组的说法是正确的。

比如港地的四大才子:金庸、倪匡、黄霑和蔡澜分别是浙、沪、羊城、潮州人。这四个人作品质量较高,产量相当大,但全都不是土著。

就拿金庸举例,假如他从小生活在港地,受英式教育,没有一天接触过内地文化——然后写出了“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这是不可能的。

有个更明显的例证是韩国。韩国的本土人才和市场比港地起步条件好,但今天的韩国文化产品实质是美式和东亚儒家的缝合——不论是炸鸡、部队锅还是kpop。

韩国绝对的内部自发文化相当匮乏,撑不起这样的创作产量,何况港地呢?

几人论证一半天,得出什么结论?

港地文化产品本身是对大陆地方文化的吸收再创作,最早八十年代前后,才真正诞生结合港地特色的文化产品——我们熟悉的港片。

之后港片发光发亮了十来年,反向影响大陆乃至于整个亚洲。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