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意给他一个题材,或者一两个关键词,不考虑好不好看,有没有感情,他现在提笔就能写一篇三千字的短文。
如果要写三万字,那他需要构思一下这个故事前后发生了什么,出场了哪些人物,最后又怎么样了,但仍然不需要想得很细致。
三十万字就不行了。
他完全想不到要写一个怎样的故事写到三十万字,主角要经历怎样的事情才能三十万字。
神木柊也有试过先找情感再找灵感。
他无视了网络上有关自己的话题,去看了一些社会新闻事件和一些当下火爆的视频或者直播。
看到动物可爱或者出糗的一面他也会感觉到萌,会心一笑。
看到故作夸张的搞笑段子或者精彩的漫才他也会发自内心的开心,点赞。
看到令人惋惜或者愤怒的新闻事件,他也会感到不平。
但这些感情都太短暂了。
只要他切换到新的视频,开心就能变成悲伤,悲伤就能变成大笑,大笑就能变成尬到头皮发麻。
它们存在的时间甚至还不够他构思出一个故事,随笔写几个片段倒是没问题。
问题是随着这些片段写得越多,它们没能前后联系起来变成一篇文章不说,反而在频繁的感情抽取后,使他一时间连看这些视频啊新闻啊都平静无波了。
如果把这些随笔给人看,大概那个读者会像傻子一样又难过又笑又尬,来回循环。
他不想再写第二篇《母亲》,可现在在他这里没有能与《母亲》的情感相提并论的。
甚至经过那次抽取后,现在的他对母亲的感情远比不上过去的他了。
陌生人就算死在他面前,带来的也只会是一瞬间的冲击,之后可能会有惊吓疑惑惋惜等,但不会有多激烈且长久的情感。
偏偏共情是他最核心的点。
感情取材遇到了挫折,写作方面也不遑多让。
他写作的基础还是太薄弱了,连怎么构筑起一个结构合适的故事都不知道。
他或许应该先学习怎么写上一篇三十万字的小说。
仓田太郎对此表示赞成。
“虽然我们出版社没有办,但市面上确实是有一些帮助作者提高创作水平的写作班,会教比较系统性的写作。你可以去旁听一两节课看看,每个作家都有适合自己的创作方式,觉得不合适的话不要勉强,别把自己的灵气消磨掉了。”
神木柊心说他没有灵气。
但这类方式确实不太适合他。
拆解得很详细,一本书的主角该在哪里陷入低谷,又在哪里踏进高潮,最后归于平静。
人物卡问答题都能做出两三页,三幕式大纲,角色的英雄之旅,编剧必须知道的一件事,等等等等。
详细地让人有一种照着一步步填下去就能写出一部结构精准完整的小说的错觉。
确实能写,但只是往自己并不理解的看似坚韧实则不堪一击的骨架上糊满看似血肉实则烂泥的糊状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