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衣男子听了,挑了挑眉,打量宁和背影两眼,忽道了句:“小友如今,倒是比初见时要来得洒脱了些。”
宁和闻言先是一怔,随即低着头笑了笑。是啊,可不就是洒脱了些。她在书院里做了整整二十年夫子,成日伏案诗书笔墨为伴,养得一身礼教条框。如今现在到了这崇山峻岭之间,踏上这渺渺求仙之途,所见样样皆新,所遇皆是险阻,倒渐重拾起了几分年轻时的莽撞随性来。
青衣男子几步跨来,与她并肩而行,口中道:“怎会无关!这洞中难走,你伤势不轻,便就此停下歇一歇,时候到了自可出去。横竖也过不去,不若省些力。”
“多谢前辈相告。”宁和温声道,“不过晚辈既来了,还是想要试上一试。”
“冥顽不灵!千年来登梯之人有如过江之鲫,与你一样能到此处者数来也不少。可最终通过者,我便告诉你,至今无一人。”青衣男子道,见宁和停也不停,不由气道:“也罢,你要试就试罢!”
他抬起手,点了点宁和腰间:“看在你我有缘分上,我便提点你一句。此扶桑木,以灵气灌于其中可燃。”
说罢,将袖一拂,转身离去。
风中隐约传来句:“便有扶桑木,无不灭之火,又有何用?徒劳哉,徒劳……”
扶桑木?
宁和低头看向自己腰间,目露疑惑,伸手摸了摸,摸出截圆木头。宁和拿着木头,想起来,这是之前桥上遇见那位老太落下的。
依照方才青衣男子所言,宁和试着引动灵气流向握住木头的掌间。
只听“刺啦”一声轻响,一丛橘红光焰自圆木顶端轻盈跃起,清亮的暖光顿时四散开来,无声将她脚下方寸之地照亮。
宁和捧着这团光,一步步朝着洞子深处走去。
这洞中不仅处处沟壑裂隙、大小高低石笋乱布,更兼潮湿无比,极易脚滑。即便有光,宁和也走得缓慢艰难无比。
她走了许久,石洞中极黑,前方看不见尽头,回头也再看不见入口;洞中也极静,静得能听见洞顶岩石上落下的水滴声,仿佛周遭除了宁和自己以外,再也无一活物。
宁和小心地跨过一处水洼,低头看了眼手中圆木。这木头已燃了许久,却连丝毫也未变短。她不由有些庆幸,此洞四通八岔,在洞中行走,若无照明之物,那可真是寸步也难行。
然而,在又往里走了几个时辰后,宁和渐渐觉得有些呼吸困难,这使她不得不走得更慢了。更加不幸的是,宁和开始发觉,圆木上的亮着的火焰在慢慢变小。
她试着往木中灌注了几回灵气,却并没能起到作用,那团火还是一点一点的微弱了下去,直至终于彻底熄灭。
只留宁和一个人独自立在漆黑的洞中,四下寂静。
宁和原地停了一会儿,伸出手,半蹲下身,指尖摩挲过一块又一块湿漉漉的岩石与地面,摸着黑继续前行。
越往里走,洞中就越是湿冷。
一片深而空幽的黑暗中,滴答滴答的水声从四面八方传来。寒意浸人,宁和本就湿透了的衣衫此刻结了冰似的冷。
她什么也看不见,只凭着感觉走。
没走出几步,宁和伸出去摸索方向的指尖就不慎擦过了一块刀片般锋利的石边,登时疼得她“嘶”地抽了口气。
她将受伤的手指收回来在衣袖上擦了擦,想了想,把腰间剑解了下来,充当拐杖般朝前左右轻轻挥动着探路。
剑身撞在石头上,“叮叮当当”地响。
就这么试着又走了一小段,宁和跌了几次后终于认清了事实:在这洞中无灯火照明,根本寸步难行。
地面乱石崎岖都还是其次,最大的难处是此洞形状并不规整,洞中空间又极大,想要摸黑寻找到出路方向,几乎是绝无可能的。
想明白后,宁和便慢慢靠着一块凸起的石头蜷缩着坐了下来。她身上实在冷得很,一路来冻得都有些发僵了。
宁和低下头,把剑横在膝上,静下心思考着对策。都走到此处了,总不能就这么停在这儿。
她将手伸手怀中,摸出截圆圆的木头,拿在手里缓缓摩挲着。这木头先前已燃了一路,如今摸起来却一片平滑干燥,一点灼烧痕迹也没留下。
宁和想起那青衣男子所说,称它为“扶桑木”。
桑,神木,日所出也。宁和曾在《山海经》中读到过,书中说:“汤谷上有扶木,一日方至,一日方出,皆载于乌。”
载日之木,自能久烧而不损。宁和再一次试着引动灵气去点这截扶桑木,一连引了几次,却连一点火星也没能引起来。反倒使得她自己在几次催发灵气之后,脑中憋闷眩晕之感越发强烈了。
宁和停了动作,两手将这木头拢在掌心,紧紧握着,定了定神,盘起腿开始打坐调息。
该如何使此木重新燃起?宁和甚至想到效仿古人钻木以取火,有那么一刻想拿起剑在这木头上钻钻试试。但又一转念,此木只此一块,若是钻损,那就真是彻底无望了,遂放弃了。
那青衣前辈应早知我以灵气所引之火必熄,故而临走时才说:“无不灭之火,有木也无用”。
何为不灭之火?
就在宁和蹙眉细思之际,忽地,余光中竟瞥见有一星金芒于掌中一闪而逝。那星点的光是如此的微弱而渺小,但在此刻漆黑一片的环境之中,却又如夜空中的星子般耀目无比。
宁和倏地低下头去,摊开手掌翻来覆去地搜寻了一番,却一无所获。那金色的火星,也再未跳起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