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速全本小说网>风雨大宋百度百科 > 第68节(第2页)

第68节(第2页)

从豆腐店出来,韩绛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客商,感慨万分。杜中宵还真是有经济头脑,借着码头的优势建了这么多产业,怪不得他县里财政充裕。

豆腐铺子旁边是药材铺,把从毫州等地收来的北方药材,向江南批发,生意一样火爆。

感叹一番,韩绛道:“待晓,你在这里建这些铺子,让县里公吏去管,他们可是发财。“

杜中宵道:“子华想得差了,他们就拿些俸钱粮米,怎么会发财?这是公钱,不分给他们。这些铺子赚来的钱,抵的是县里的各种苛捐杂税。如折变、支移、科配,诸如此类,现在都从这里出,不再苛责百姓。我们为官,是给百姓好处,公吏差役能够养家糊口已是足够。”

韩绛连连点头,完全明白了杜中宵的意思。县里只所以收大量的科捐杂税,为了多收钱,手段无所不用其极,官员贪敛其实不是最大的原因。原因之一,便是县里的行政成本,各种开支,只能用这些手段科敛,那点分的酒税之类根本不够塞牙缝的。再一个,便是公吏很少有俸禄,又经常大量负担官员的日常开支,只好向百姓伸手。县里有这些产业,包揽了行政成本,减轻了百姓负担,相当于减税。

见旁边是烟花铺子,韩绛笑道:“永城烟花,现在周围数州都有名声。既然到了这里,临行时我也要买上一些,待到年节,家里好好热闹一番。”

制烟花的场务被州里收去了,杜中宵便建了处贩卖的铺子。这里临近码头,南来北往的客商买的极多,生意非常好。

紧靠着码头的最后一家,是杂货铺子,是永城在这一带商业的核心。韩绛一看摆在外面的货物,便就惊呆了。这里不但有苇席等各种各样的土特产,还有肥皂这种最近风靡的新生事物。最要紧的,这里都是大规模出货。很多汴河上的船,从千里之外就为了到这家店里,装上各种日用物资,贩回家乡。

上前拿着一块肥皂,韩绛感慨道:“前些日子,有人送给我几块,此物极是好用。他们都说是永城这里产的,我还一直纳闷怎么没有见到,却没想到在这里这样卖。回去时,此物要多买一些。”

杜中宵道:“不必,最近我制了一些有鲜花香味的,到时送些给子华就是。”

这一带是盐碱地,硝和碱是一直产的。杜中宵用硝制火药,又怎么会放过用碱制肥皂的机会?肥皂制起来并不复杂,无非是碱和油脂煮了混合。虽然现在永城制的肥皂非常简陋,依然大受欢,沿着汴河北到东京,南到苏州,销往各地。由于珍贵,大家都是用来洗脸。

前些日子杜中宵偶然在韩月娘那里发现瓶不知她从哪里买的花露,便制了些香皂出来,就更加珍贵了。带着香味的香皂,这可是这个年代的奢侈品了。

第109章新式菜肴

码头这一带最好的酒楼,便是属于永城公社的“望江楼”,不只是菜色精美,门口彩楼下还有许多唱曲的女妓。确切地说,这个年代的酒楼属于娱乐场所,有些像杜中宵前世的卡拉Ok。

二楼的小阁子里,杜中宵与韩绛相对而坐,看着窗外汴河上的景色。

一个打扮利索的小厮飞快地跑来,行礼道:“二位官人饮什么酒?用些什么菜?”

杜中宵道:“最好的酒来一瓶,再来几样时鲜果蔬,要用大火炒的。还有,来一盘羊肉,再蒸一尾鱼。对了,若有新鲜青菜嫩藕之类,制几个凉菜过来。”

小厮答应一声,飞快地去了。

杜中宵对韩绛道:“子华,尝一尝我们这里的风味。我们不是刚在豆腐坊里见过榨豆油么,且看看用豆油炒出来的菜,与以前有何不同。”

韩绛笑道:“我不贪口腹之欲,待晓不必在这些事情上用心思。”

杜中宵不语。这可不是口腹之欲的问题,而是一场饮食革命。这个年代,正是后来的中国饮食文化形成的关键时期,其中最核心的,当然是炒菜。炒菜不只是味道上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油脂的使用,脂肪摄入大量代替主粮,让人的饭量变小。

此时北方的种植结构,依然是粟即谷子为中心,淮河以北种麦并不多。谷子自然有许多好处,比如耐储存,方便加工,入口的口味较好,但与小麦比起来,却就远远不如了。如果能够推广面粉,增加小麦的种植面积,不只是百姓吃得好了,更可以改变种植结构。种冬小麦,一年两季就可以再种一季黄豆。虽然连茬会出现问题,但只要配合谷子和高粱换茬,问题是可以解决的。

随着小麦面积推广,大豆的种植面积可以增加。多出来的大豆用来榨油,就可以极大填补主粮的不足。说到底,同样的土地面积,可以供养更多的人。

杜中宵推广榨油,用油炒菜,目的不是更好的口味,而是种植结构的改良。

用不了多久,小厮端了几个凉菜上来。一盘拌好的藕,一盘黑木耳,一盘菠菜,还有一盘鱼脍。韩绛看着新奇,问杜中宵:“这店家古怪,不上果子,却来几盘时蔬。”

杜中宵道:“这就是本酒楼不一样的地方,口味清爽,正好下酒。子华,我们日常软饭肥肉,其实于身体不好,多吃些菜,对身子有好处。你尝一尝,这些小菜味道甚是可口。”

韩绛吃了片藕,脆脆甜甜,果然不错。只是他不习惯这样吃,尝过两片,便就把筷子放下了。

现在吃饭的习俗是大鱼大肉,配汤饼之类。杜中宵前世的话说,就是煮好大块的肉,而且专找那些那些肥肉多的地方煮,再配上各种各样的面饼面条。哪怕喝酒,也多是如此。用那个年代的眼光看,这样吃当然不太健康,蔬菜太少。

这家酒楼是杜中宵按着自己的口味改的菜单,已经颇有后世的风采。自己堂堂知县,杜中宵当然要按自己的口味安排食物,不然这官当得也太过没有意思。知县喜欢这样吃,永城县从官吏到百姓也都学着这样吃,迅速成为一种风气。这里的菜色,竟然很快成了本地风味,汴河上的客商,许多到了这里都要专门来吃一次。这是高档酒楼,要的就是一个贵字,这些菜味道也确实比原来的好。

韩绛不好口腹之欲,可惜对这些并不习惯,也不感兴趣。若是杜中宵前世,两位这样身份的官员吃饭,大肉大鱼上来未免煞风景。可这个年代,皇上请饭也是大肉大鱼,要的就是这个俗气劲。

正在杜中宵为韩绛对自己的新式菜肴不感兴趣而觉得可惜的时候,一个二八年华的小娘子,捧了琵琶,身后跟了老儿,到了阁子里。也不说话,就在门口坐下,吚吚呀呀唱了起来。

这是此时风气,就像前世到了卡拉OK,总有人过来为你服务。这些人就靠此谋生,很多时候就是强买强卖的,由不得你拒绝。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