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七律诗《以周易哲学解析“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一)《七律·周易析孟起与阿瞒》
周易玄妙蕴哲思,孟起兴兵雪恨时。
阴阳交战争雄霸,动静相推展异姿。
割须弃袍局中变,命运无常理亦知。
解析纷争窥天道,三国风云入史诗。
(二)诠释:
诗以《周易》的哲学为视角来解析“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这一历史事件。
“周易玄妙蕴哲思”,强调《周易》的深奥与蕴含的哲理。“孟起兴兵雪恨时”,描述了马起兵报仇的情景。“阴阳交战争雄霸”,指出战争中阴阳两种力量的抗衡与争斗。“动静相推展异姿”,表示在战争中动与静的相互转化展现出不同的态势。“割须弃袍局中变”,描绘了曹操割须弃袍这一戏剧性的变化,体现了局势的复杂性。“命运无常理亦知”,表达了对命运变幻莫测的认识。最后,“解析纷争窥天道,三国风云入史诗”,说明通过对这一事件的解析,能窥探到天道的运行规律,而三国的风云变幻也成为了不朽的史诗。整诗将《周易》哲学与历史事件相结合,展现出深刻的思考和感悟。
(三)《三国演义》第回名为“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梗概:
曹操杀了马腾,与马结下不解之仇。马在西凉州得知父亲与弟弟皆被曹操所害,又收到刘备书信,便与叔父韩遂一同起兵,率领二十万大军杀奔长安。
长安郡守钟繇飞报曹操,同时引军拒敌,但最终长安被马等人攻破。钟繇退守潼关,曹操命曹洪、徐晃先带一万人马替钟繇紧守潼关,并约定十日为限。至第九日,曹洪中了马的诱敌之计,丢了潼关。
曹操进兵直叩潼关,与马对阵。马英勇无比,曹军大败,曹操在乱军中被西凉军追杀。西凉军大喊“穿红袍的是曹操”,曹操便脱下红袍;又喊“长髯者是曹操”,曹操便割掉胡须。最后曹操在曹洪的掩护下逃脱,马直追至山坡边。曹操渡河时,马又率军奇袭,曹操损兵无数,深陷重围,幸得许褚奋力挡杀和县令丁斐放牛马引开西凉兵才得以脱身。
主题:
这一回主要体现了“复仇”与“战争的残酷”的主题。马为父报仇,兴兵攻曹,展现出强烈的复仇意志。战争中曹军的溃败以及曹操的狼狈,凸显出战争的惨烈和无情,同时也反映出三国时期各方势力之间的争斗与矛盾。
情节:
马起兵:马得知父亲马腾被害后,在刘备书信的推动下,与韩遂一同起兵,点齐手下八部军马及庞德、马岱等将领,共起二十万大兵,杀奔长安而来。
攻破长安:马用计围困长安多日,在庞德的建议下,假装退军,诱使长安军民出城,然后趁机杀回,攻破了长安。
潼关之战:曹洪镇守潼关,被西凉兵日夜骂战,到第九日中了诱敌之计,丢了潼关。曹操亲率大军与马在潼关交战,曹军大败。
割须弃袍:曹操在被西凉军追杀的过程中,为了躲避马的追杀,先是脱下红袍,后又割掉胡须,最后在曹洪的掩护下才逃脱。
河边脱险:曹操渡河时被马奇袭,陷入重围,许褚奋力保护曹操,县令丁斐放牛马引开西凉兵,曹操才得以脱身。
主要人物:
马:蜀汉五虎将之一,英勇无敌,为报父仇,毅然起兵攻曹,在战场上势不可挡,杀得曹军丢盔卸甲,让曹操狼狈不堪。
曹操:一代枭雄,虽有谋略,但在这一回中被马打得大败,割须弃袍,尽显狼狈,但仍能保持冷静,想法逃脱。
韩遂:马腾的叔父,与马一起起兵反曹,在西凉有一定的势力。
曹洪:曹操的将领,镇守潼关时因急躁中了马的计,但后来又救了曹操一命。
徐晃:曹操的将领,曾劝阻曹洪不要出战,比较理智。
庞德:马手下的大将,勇猛善战,为马攻破长安和与曹军作战立下功劳。
经典诗句:“潼关战败望风逃,孟德怆惶脱锦袍。剑割髭髯应丧胆,马声价盖天高。”这诗生动地描绘了曹操在潼关战败后的狼狈模样以及马的英勇威猛,通过对比突出了马的声威和曹操的仓皇。
典故:这一回的主要典故就是“割须弃袍”。曹操在被马追杀的过程中,为了躲避马的追杀,割掉胡须、丢弃战袍,以掩饰自己的身份,这一行为成为了曹操在战争中狼狈逃窜的经典场景,也被后人用来形容人在危急时刻的狼狈相。
二、《以周易哲学解析“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
在《三国演义》第回“马孟起兴兵雪恨,曹阿瞒割须弃袍”中,一场惊心动魄的战争与人物命运的交织,展现出了丰富的情节与深刻的内涵。而运用周易哲学的视角来深度剖析这一章节,更能揭示出其中蕴含的玄妙与哲理。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阴阳之道与复仇的动力
在这场纷争中,马与曹操之间的对立,体现了阴阳之道的相互冲突。马为父报仇,兴兵而起,这是一股强大的阳刚之力,是对家族冤仇的坚决回应。而曹操作为一方霸主,代表着权势与统治,形成了阴柔的一面。阴阳之间的对抗与转化,推动着故事的展。
复仇的火焰在马心中燃烧,这是他内心深处的阳性能量的体现。这种能量驱使他勇往直前,不畏强敌。而曹操所面临的挑战,则是他阴柔一面的考验,他需要运用智谋和策略来应对马的复仇之怒。
(二)动静之变与战争的策略
战争的进程充满了动静之变。马起兵,以迅猛之势攻打长安,这是动的体现。而曹操在潼关与马对峙,则是静的应对。动与静相互转换,形成了战争的节奏。
在战争中,双方都在不断调整策略。马的勇猛冲锋是动的力量,而曹操在关键时刻的割须弃袍,则是静中求变的表现。这种动静的转换,反映了周易哲学中关于变化的智慧。只有根据形势的变化,灵活运用动静之策,才能在战争中取得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