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速全本小说网>群英荟萃的春晚 > 第240章 庄子(第1页)

第240章 庄子(第1页)

庄子的生平

庄子,约生于公元前年,战国时期宋国人,出生在宋国国都东北的蒙地。庄子曾做过蒙地漆园小吏,后因无心仕途不久即离职。庄子一生主要活动在社会下层,与渔人、船夫、工匠、农人、屠者及隐者阶层交往密切,生活困苦却学识渊博。他虽生活贫困而性格清高孤傲,拒绝与官府往来。

庄子与齐宣王、魏惠王同时,与惠施为友。楚威王曾以厚礼聘庄子为楚相,庄子却拒绝了,选择“终身不仕”,过着隐居生活。庄子一生游迹广泛,曾麻鞋布衣见魏王,展现出其独特的人生态度。

庄子的一生历经波折,从家境尚丰到生计艰难,织履、渔钓不足以自给。他的亲人不见历史记载,有学者认为其庄姓肇始于宋第十六代君主庄公,原为宋国公族,后沦为庶人;也有学者认为庄子先世为楚国人,因楚国内乱而北迁至宋国。

约公元前年,庄子因病辞世。临终前,弟子们欲对他行厚葬之礼,庄子却以天地为棺椁,日月为连璧,星星为珍珠,万物为陪葬品,拒绝了厚葬。

庄子的性格特点

庄子性格自由豁达、清高孤傲,虽生活贫困却善于辩论。

先,庄子非常自由和豁达。他主张“无为而治”,越物质和社会的束缚,追求自由的境界。比如,他拒绝楚威王的厚礼聘相,宁愿在泥水里快乐地活着,也不愿意去朝廷当官。庄子不在乎名利等身外之物,唯一在乎的只有学问。他不与官府往来,即使做漆园吏这样的小官也时间不长,因为他向往的是自由的生活和对学问的追求。

其次,庄子然物外。他强调“自然之道”,顺应自然、尊重自然,实现真正的自我完善和精神升华。庄子在面对各种境遇时都能保持然的态度。例如,当楚王派使者请他去当宰相时,他用楚国神龟的故事来表明自己宁愿在烂泥中摇尾,也不愿被供奉在庙堂之上失去自由。

再者,庄子幽默风趣。他的着作中充满了各种幽默和讽刺的言论。像他与监河侯的故事,家里揭不开锅的庄子向监河侯求助,监河侯却推托说等收了税再借给他三百金。庄子便讲了一个涸辙之鲋的故事,讽刺监河侯这种不救急,反而说风凉话的虚伪之人。还有他与曹商的故事,曹商替宋王出差到秦国获赏跑车,向庄子炫耀,庄子则用秦王悬赏名医治脓疮、挤痘痘、舔痔疮给赏赐的故事,讽刺曹商为了利益不择手段。

此外,庄子谦虚谨慎。尽管他的思想深奥玄妙,但从不自以为是,也不轻易表达自己的观点。比如在与惠施的辩论中,庄子并不是一味地争强好胜,而是在交流中展现出对不同观点的思考。

庄子性格的另一大特点是看得开。他的妻子去世,老朋友惠子来参加葬礼,看到庄子竟然在唱歌。庄子向惠子解释,从生物学的角度分析,妻子的生命如同春夏秋冬一样,是自然的过程,她从大自然来,现在又回到大自然里去,这是一种对生死的看淡。庄子自己快死的时候,也拒绝学生们的厚葬提议,认为天葬即可,天地是他的棺材,日月星辰陪他入睡。

庄子与惠施的交往也体现了他的性格特点。庄子与惠施经常一起辩论,如着名的濠梁之辩。两人在濠水之上,庄子看到鱼儿说它们很快乐,惠施质疑他不是鱼怎么知道鱼快乐。庄子巧妙回应,展现出他的机智和对生活的独特感悟。庄子与惠施的友情并非一帆风顺,当惠施当了魏国丞相后,有人进谗言说庄子要来抢相位,惠施派人搜捕庄子。但庄子亲自去见惠施,用鹓雏和鸱的故事,表明自己对功名利禄的不屑。

庄子的性格充满了独特的魅力,他的自由、然、幽默、谦虚、谨慎和看得开,不仅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和社会的独特见解,也为后人提供了一个追求自由、越物质和社会束缚的精神榜样。

二、庄子的主要思想

哲学思想

庄子认为“道”是宇宙中客观存在的自然规律,自然规律就是对宇宙的本源阐述。在老子“人法自然”的基础上,庄子提出了天下万物是相互联系的,他认为“道”的自然规律是无边无界的,冥冥之中没有操纵万物的主宰,万物都是自生自养,在天地中自然演化。

“道”本身既是有形有实的,又是人们看不见摸不着的。“道”是根本,天地还没有的时候,它就已经存在了。“神鬼神帝,生天生地。”鬼神、上帝、天、地都是由“道”生出来的。“形非道不生”,自然界的万物也是“道”生出来的,“道”是天地万物的本源。“道无始终,物有死生。”道是永恒的、绝对的、无变化的;万物是暂时的、相对的、有变化的。“道”无所不在。庄子的“道”和老子有不同的地方,老子的“道”是客体的,庄子的“道”是指人的主体精神。他认为人只要自以为精神上得“道”,就可以与“道“同体。“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天地和万物与“我”是合而为一的东西,“道”既然存在于天地万物中,也就存在于“我”。“我”就是“道”,“道”就是“我”。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在《庄子》的“道论”中,《齐物论》篇中的“道通为一”论是其中一种重要的道论。地籁之“万窍怒呺”象征了物论的繁兴与整个世界的破碎,而人态及人的生命旅程则表现了存在的混乱感、荒谬感和个人局限于“成心”的困境。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庄子提出了“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并针对百家争鸣中各学派彼此更相是非的情况,提出“莫若以明”的主张。从言这方面,提出“照之以天”、明白“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的道理以应物、突破具体名物的局限以明白天地相通万物一体;从道这方面,将物皆有其是、有其可这一点抽象出来,使之通同化,提出“道通为一”的论点,并以成毁之论对通同为一作本源性申述。《齐物论》第三段先是消解言论的确定性,进入相对论和等同性,达到“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接着对人的认知能力和认知内容的确定性予以否定,引出对齐同大境界的阐述,最后以“罔两问景”与庄周化蝶这两个寓言进行历时性阐述,将一个破碎的人世间统一起来并与自然运化相浑融。

处世思想

庄子主张淡然旷达,从容面对祸福哀乐,追求自由,不被功名利禄束缚。

庄子把名利看轻,人生才能快乐长久。他用楚国神龟的故事表明自己宁愿在烂泥里摇尾巴,也不愿被供奉在庙堂之上失去自由。在庄子看来,把名利看轻,就是要懂得知足,不被物质欲望和社会压力所困扰。正如老子所说:“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懂得知足的人,不会贪婪;懂得放手的人,人生才不会被耗尽。

庄子把自己看轻,生活才能卸下枷锁。在赌博的过程中,以砖瓦等便宜物品做赌注,参与者心里轻松,可以常挥;以黄金为赌注,参与者得失心太重,反而失误百出。人生也是如此,当把自己看的太重时,就会患得患失,害怕别人的评价。只有把自己看轻一些,告诉自己凡事尽力就好,才能减少压力,更加灵活从容地与人沟通。

庄子的处世哲学还体现在坦然面对天地人生。“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保持淳朴本性,就是这世界上最完美的人。“道隐于小成,言隐于荣华”,主观偏见会妨碍对真理的追求,花言巧语容易掩盖真言。“至乐无乐,至誉无誉”,摆脱世俗的快乐和荣誉,才能体会到真正的快乐。“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在人生道路上,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和准则做事,不受外界影响。“其嗜欲深者,其天机浅”,嗜好欲望太多会遮蔽本性智慧。“绝迹易,无行地难”,要对自己做过的事情负责,考虑后果。“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平静地接受无法改变的现实,这是生活中的智慧。“以众小不胜为大盛”,不与世俗之人争小利小益,以脱的心态追求更高远的目标。“夫以利合者,迫穷祸患害相弃也”,以利益为出点的友谊不牢固,真正的友情来自相同的志趣和人生理想。“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君子以义相交,交情平淡却能长久亲近;小人以利相交,交情甘甜却不牢固。

政治思想

庄子不主张推崇古代圣贤,认为万物平等,反对“人为”追求,主张清静无为,顺应自然展。

庄子认为人不应该成为虚名的载体,“无为名尸”。沉溺于名利之中会招来怨恨和责难,一个人太过热衷于猎取虚名、沽名钓誉,最后会丧失自我,成为“名尸”。而像百里奚不把官爵俸禄和级别待遇放在心里,一心一意养牛,反而被秦穆公委以重任。庄子觉得人是本,名利是身外之物,人不能沦为外物的奴隶,“有大物者,不可以物;物而不物,故能物物”。

庄子还主张“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在极端处境下,当知道世事艰难,无可奈何时,安于处境、顺应自然或许是最好的方法。庄子处于一个混乱的时代,他考虑的要问题就是如何在乱世中生存、安顿,把“无用之为大用”“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当做他保全自身的活命思想。“无用则为大用”,某些时候“无用”“无为”反倒能够使自己趋利避害,得以全生。森林中的树木因有用而遭砍伐,不材之木却因无用而长寿;形体不全的支离疏因无用而比在战场上厮杀的人活得久。“知其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当遇到一个“天杀”的君主时,要顺随,安于处境、顺应自然,把保全生命看作关键。

庄子反对推崇古代圣贤,认为万物平等,不应将人划分等级,出现君臣百姓的阶级之别。他反对“人为”的追求,理想的社会是所谓“至德之世”,主张自然,反对人为。“南海之帝为儵,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儵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尝试凿之,’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这是主张自然,反对人为的寓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三、庄子的文学成就

寓言为主的创作方法

《庄子》以寓言为主要表现方式,大量运用充满“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的寓言,对文章内在主旨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加以展示,使文章形象生动。许多篇目都以寓言为文章主干,章法散漫断续、变化无穷,结构线索模糊隐秘。但这并不意味着文章结构缺乏内在联系,而是深邃的思想和浓郁的情感贯注于行文之中,把看似孤立的寓言和段与段联结起来,融为一个有机整体。如《逍遥游》前半部分用大量寓言、重言铺张渲染,并非作品主旨内容,而题句却一笔带过,以抒情诗般的寓言作结,注重以寓言本身说明问题,寄托思想,而非把寓言作为抽象理论的附庸和例证。相比墨子、孟子等用寓言作为扩大的比喻、为理论作补充形式或论辩工具,庄子在文学成就上更胜一筹。

意出尘外的想象和虚构

庄子的寓言表现出常的想象力,构成奇特的形象世界。其想象虚构往往越时空局限和物我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如北溟之鱼化而为鹏,其翼若垂天之云;任公子垂钓,期年钓得大鱼,白浪如山,千里震惊。庄子通过奇幻的想象表达深邃的哲学思想,反映对社会现实的认识,充满批判精神,同时也有深沉情感的流露。如楚狂接舆歌中表现出生于乱世的绝望和悲哀;匠石运斤成风,流露诤友去世后的孤独寂寞。“浑沌之死”的寓言,寓意丰富,既可理解为不能仅从主观愿望出做事,也可理解为要尊重事物差异性,还可从“七窍”代表欲望的角度理解,甚至可从名字角度探讨。庄子诡奇的想象,寓真于诞,寓实于玄。

形象恢诡的论辩

《庄子》以丰富的寓言和奇崛的想象,构成瑰玮諔诡的艺术境界,具有散文诗般的艺术效果。其论辩不以逻辑推理为主,而是表现出形象恢诡的风格。常以寓言代替哲学观点阐述,用比喻、象征手法代替逻辑推理论述,让读者从奇特荒诞、生动形象的寓言故事中体味领悟哲理,同时在论辩过程中又表现出精辟的思辨能力。庄子站在相对主义立场提出齐是非、等寿夭、合同异等命题,从形式逻辑上近于诡辩。一些比较纯粹的议论文字虽注重逻辑推理,常运用演绎归纳等方法层层推论,但逻辑上并非十分严密。《庄子》的论辩,与其说读者被逻辑推理征服,不如说是被奇诡的艺术境界、充沛的情感所感染,越了形式逻辑规则,进入“无言无意之域”,使庄子哲学充满诗意。

富有诗意的语言

《庄子》的语言如行云流水,汪洋恣肆,跌宕跳跃,节奏鲜明,音调和谐,具有诗歌语言的特点。句式错综复杂,富于变化,喜用极端之词,奇崛之语,有意追求尖新奇特,既有赋的铺陈,又有诗的节奏。清人方东树说:“大约太白诗与庄子文同妙,意接而词不接,想无端,如天上白云卷舒灭现,无有定形。”庄子的语言为其文章增添了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庄子的人生哲学

“齐物”思想

“齐物”是庄子思想中的重要概念。“齐”有齐同、整齐之意,“物”指天下万物,“齐物”即破除、越、转化对物的分别对待之心,站在“道”的高度观照万物,消除自我、对立和差别。

庄子认为,客观万物虽然千差万别,但可以把它们看作一样的,这就是“齐物”。在这方面,庄子给出了他对事物与其对立面之间联系的一些看法。先,事物与它的对立面是相互依存的。“非彼无我,非我无所取。”没有“彼”就没有“我”,而如果没有“我”,那么“彼”也就无法得到呈现。“彼出于是,是亦因彼。”“彼”出自“是”,“是”亦起因于“彼”。这意味着事物只有通过其对立面才能映照出自身的存在和特点,若没有对立面,事物本身也就无法得到映照和呈现。比如没有“美”的概念,“丑”同时也就失去了意义。

其次,事物与它的对立面是同时展的。“彼是,方生之说也。”“彼”和“是”像两船并行一样并存。“方生方死,方死方生。”正在产生的同时也就正在走向死亡;走向死亡的过程同时也是正在产生的过程。“其分也,成也;其成也,毁也。”事物的分解过程也是事物的形成过程;事物的形成过程也是它的毁灭过程。

再者,事物与它的对立面是存在共同属性的。“是亦彼也,彼亦是也。”事物和它的对立面虽然相对,但不存在极其明确的区分界线,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还有共同的属性。比如胖和瘦同时都是用来描述事物形体“宽窄”程度的。

对事物及其对立面之间的关系有了以上理解之后,庄子说出了齐物的关键。“彼是莫得其偶,谓之道枢,枢始得其环中,以应无穷。”“彼”和“是”失去了其对立的一面,这就叫作“道”的枢,掌握了“道”枢就像处在圆环的中心一样抓住了看待事物的根本,这样就能够应对事物无穷无尽的变化了。也就是说,齐物的关键,就是把对立的事物都看作是相同或者浑为一体的,掌握了这一思路就是掌握了“道”的关键,能够在“道”的角度看待事物,如此也就能够应对事物无穷的变化。

本小章还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精彩内容!

庄子的齐物论包含齐物和齐论两个方面内容。粗浅理解起来,齐物论就是齐同客观事物和思想言论。庄子认为,客观万物虽然是千差万别的,但却可以把它们看作是一样的,没有必要分出区别,这就是“齐物”;人们的各种观点和言论虽然是千差万别的,但也应该把它们看作是一样的,没有所谓是非之分,这就是“齐论”。

“逍遥”思想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