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趣阁

极速全本小说网>瑜伽持戒对应的是什么器官 > 第6集本(第2页)

第6集本(第2页)

己一、彰犯分齐

前面说明四种他胜处法的戒相,以下料简就详细的说明犯戒的差别相貌,把这个犯戒的相貌再作一个说明。这当中分成三科,戊一、明犯相,说明犯戒的相貌。这当中分两科,先看己一、彰犯分齐,彰显犯戒的差别内容,我们看戒文:

菩萨于四他胜处法,随犯一种,况犯一切!

菩萨在四种的他胜处法中,只要犯到一种,他菩萨的戒体就失掉了。菩萨戒体失掉的意思是说,你虽然广泛的去断恶、修善、度众生,可惜的是这样的善业已经不再庄严无上菩提了,因为你已经不再是菩萨了,因为这个菩提心是根本法,一棵树的根坏掉了,那个枝叶花果都没有意义了,你这样子断恶、修善、度众生的戒行只是一种有漏的人天福报。所以你只要犯到一条戒,就失掉了菩萨的戒体,何况具足犯四种,就是你只要犯到一种就失掉戒体了,不必全部犯到四种。

己二、明犯过失

说明犯到重戒所引生的过失:

不复堪能于现法中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菩提资粮,不复堪能于现法中意乐清净,是即名为相似菩萨,非真菩萨。

你今天在四种他胜处法中随犯一种以后,你第一个过失,你就不能再增长摄受菩萨广大菩提资粮,所谓的菩提资粮指的是福德资粮跟智慧资粮。换句话说你忘失菩提心,你失掉了菩提心,你修诸善法都是魔业、都是生死业。我们讲大乘、小乘,这两个乘的力量不同,这个乘只有佛法叫乘;一贯道、基督教也修善业,但是他们没有资格叫乘,因为他没有到彼岸的力量。

就是基督教、一贯道他们去布施,或者去做慈善事业,这样的善业能够使令他们在人天当中得到一个安乐的果报,但是安乐的果报消失以后就什么都没有了,他这样的一个善业,不能引导这个生命从痛苦的此岸到达解脱的彼岸,没有这个力量。

菩萨在修善的时候之所以能够构成乘,你所有的善业能够趣向无上菩提,是来自你的菩提心跟正知见,这就所谓菩萨的戒体。所以你的菩提心被贪瞋痴烦恼消灭以后,你虽然广泛的受持菩萨戒法,但是你已经不是在摄受菩萨的菩提资粮,只是在创造人天的善业,是这个意思。第二个「不复堪能于现法中意乐清净」。前面是就着浅位的资粮位的菩萨说「你不能去积集福德智慧资粮」;就着深位的菩萨所谓加行位的菩萨,特别是暖、顶、忍、世第一这四加行的菩萨,假设你犯到了四重戒法,你不能在你的现生的生命当中得到这种清净的意乐。清净的意乐是指初地菩萨,初地菩萨内心当中有我空、法空的智慧,所以他内心是清净的,没有这种爱取的杂染。

换句话说,「是即名为相似菩萨,非真菩萨」,表面上你虽然行菩萨道,表面上你断恶、修善、度众生,但是本质上来说,你的一切的善法已经不再随顺于无上菩提了,所以你已经不是在行菩萨道了,叫非真菩萨,一种表面的菩萨,不是真实的菩萨。这一段是说明若犯到重戒,会产生这两个严重的过失。

戊二、明舍不舍

己一、标简品类

说明舍掉戒体跟不舍戒体的差别业,这当中分成三科,先看己一、标简品类,说明重戒的品类:

菩萨若用软中品缠毁犯四种他胜处法,不舍菩萨净戒律仪;上品缠犯,即名为舍。

「菩萨若用软中品缠」,软就是轻微下品的、或者中品的,是用下品或中品的烦恼来犯四重戒法,这样子是不舍菩萨净戒律仪;必须要上品缠犯才名为舍。所以这个地方有别于声闻戒法。诸位在研究菩萨戒要注意,声闻四重戒法的犯,只要因缘具足就犯戒了,比如说你说杀戒:杀戒就是是人,对方是个人;人想,你作人的转想,你知道他是人;起杀心、兴方便;命断,对方死就犯戒。不管你是用上品的瞋心、中品的瞋心、下品的瞋心,只要有瞋心、有境缘,具足了就犯戒,声闻戒的戒体就失掉了。但是菩萨戒不是这样子,就是说你这四种他胜处法,你必须是依止上品烦恼去犯,这个戒体才会失掉,如果是下品、中品的烦恼,这个是不失戒体的,所以这个地方是有所不同。

己二、释上品相

前面说明四种他胜处法的违犯有三种相貌,有下品的烦恼、中品的烦恼跟上品的烦恼。这以下是解释什么是上品烦恼的相貌呢:

若诸菩萨毁犯四种他胜处法,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当知说名上品缠犯。

这个地方说所谓的上品烦恼,这当中具足两个条件:

第一个「数数现行都无惭愧」,就是说你对这四种他胜处法,你一次一次的造作,完全不修对治,就是你对贪瞋痴的烦恼完全没有调伏的力量,你一点办法都没有。你内心当中烦恼一活动的时候,贪烦恼活动的时候、瞋烦恼活动的时候,乃至于痴烦恼活动的时候,你内心当中只能够心随境转,你一点去消灭它、调伏它的力量都没有,而且你也不想这样做,就是「数数现行都无惭愧」。

第二个「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前面指的是你烦恼的粗重,这个地方是产生邪见了,你把犯戒的行为当做功德想,你认为你这样的造作能够让你得到安乐,你见是功德而深生爱乐,把这四种他胜处法的造作当做功德想,这样子就是上品的烦恼。

「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这两句话,在古德的批注主要有两种的差别。慈舟律主是以次数来判定上品缠,他说:你如果只是造了一次,造了一次以后,你至诚的忏悔,永断相续心,只造一次叫下品缠;你做两次、三次,从今以后就不再造作了,叫中品缠;你只要做四次以上,那就是上品缠。慈舟律师是这样判的,以次数来判定上品、中品、下品,这当然可以参考。

不过蕅益大师在《菩萨戒本经笺要》上认为:所谓的上、中、下品的关键点在于惭愧心的有无。蕅益大师说:你如果在造作的时候,根本时生起惭愧心,那就是下品;成已时,造作以后起惭愧心,那是中品,造作以后才起惭愧心;你不管造作、造作以后都没有惭愧心,这个就正式犯到上品。蕅益大师是以你在整个造作过程当中,你去检查你的惭愧心是不是有生起。如果我们看《瑜伽师地论》的整个〈菩萨地〉,其实蕅益大师所说的道理是比较合乎〈菩萨地〉的内涵,也比较合乎戒的意思。诸位去看《瑜伽师地论》的菩萨种性,《瑜伽师地论》讲〈菩萨地〉,这个「戒品」是〈菩萨地〉开展出来的。什么叫菩萨种性呢?

在《瑜伽师地论》上说:一言以蔽之,一个成就菩萨种性的菩萨,他内心当中有增上惭愧,这个是关键点。

一个人,他内心当中有增上惭愧,这个增上惭愧表现在他的生命当中有两个相貌:

第一个、虽造恶业,疾能悔。我们老实一点说,我们是一个凡位的菩萨,凡位的菩萨偶尔会起烦恼,有时候会忘失正念造了罪业;但是菩萨种性的菩萨跟一般凡夫不同,虽造恶业,疾能悔,他内心当中出现罪业的时候,他会动惭愧心反省自己、诃责自己,诃责自己的过失,然后立定誓愿永不再造作,虽造恶业,疾能悔,这是在因地上说。

第二个、若堕恶趣,终不久留。一个菩萨种性的菩萨,他在流转当中,如果他没有到净土去,他也可能会因一时的罪业到三恶道去。一般人到三恶道去,他一定要把内心的罪业完全释放出来,他才能够从三恶道跳出来,一点都不能减少;但是菩萨种性的菩萨到三恶道去,他内心当中跟苦恼接触的时候,会触动他的增上惭愧,以惭愧心的缘故,若堕恶趣,终不久留,他很快会弹出来。

这个菩萨种性就是指着他内心当中有他的菩提心跟正知见,一个人有惭愧心一定是依止正见,他知道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他虽然不能抗拒一时烦恼而造罪,但是他知道这是错的。这一点很重要,你要知道你自己做错了,这件事很重要。所以在菩萨戒当中判定上品烦恼,就是「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深生爱乐见是功德」,如果说你对于你所做的错事,你一直让它错下去,完全不修对治,这样子正是损坏了菩提心,失掉戒体。这个地方就是以惭愧心的有无来安立上中下品。

己三、明舍分齐

说明舍戒差别:

非诸菩萨暂一现行他胜处法,便舍菩萨净戒律仪,如诸苾刍犯他胜法,即便弃舍别解脱戒。

这个地方是说这个菩萨不是暂一现行,不是你偶尔一次出现四种的他胜处法就失掉了菩萨戒体,不是这样子;你必须要「数数现行都无惭愧」才失戒体。这个地方简别声闻戒,不像苾刍、比丘尼只要犯他胜法,这四种根本重戒只要犯一次,你就弃舍了别解脱戒,比丘、比丘尼的戒体就失掉了:这个地方是菩萨戒不共于声闻戒的地方。因为声闻戒是以事相来安立的,你犯了一次,等于这样的戒体就失掉了,无作戒体就失掉;但是菩萨戒是依菩提心的,你偶尔犯一次,它不是重的烦恼,它不一定会伤害菩提心的。

戊三、示堪重受

若诸菩萨由此毁犯,弃舍菩萨净戒律仪,于现法中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如苾刍住别解脱戒犯他胜法,于现法中不任更受。

菩萨在违犯这四种他胜处法的时候,在现世当中是可以堪任更受,非不堪任。就是说如果你犯了四种他胜处法,表示你菩萨的戒体失掉了;但是透过如法的忏悔,你还可以重受成为一个新的菩萨。

如果你愿意改过,重新愿,重新去受戒,这样子你还是可以重新你的菩萨道。不像苾刍的别解脱,比丘、比丘尼的声闻戒法,你犯到了四种根本重戒,「于现法中不任更受」,杀盗淫妄这四种的戒法你犯了以后,你在小乘的戒法当中不通忏悔,即使你用大乘的取相忏见到好相,也只是灭除业果的罪,不能灭除制教的罪。我们看得出来,佛陀对于比丘、比丘尼的制戒是比较严格的,因为比丘、比丘尼有住持正法的功能,所以你的形像非常重要,所谓的住持三宝嘛,佛陀灭度以后,佛法赖僧弘传,所以僧团清净是表达正法的住世。

所以你只要犯到四重戒法,即使你取相忏见到好相,只是灭除你业道业果的罪,灭除你三恶道的罪;但是你今生当中,永远不能恢复比丘、比丘尼的本位,不可以了。但是菩萨戒可以,你可以重受菩萨戒,即使你犯到四重戒法,你取相忏清净以后还是可以受菩萨戒;但是声闻戒不可以,因为声闻必须要保持僧团清净的幢相,他有住持正法的功德。所以这个地方作一个简别,菩萨若是犯到四种他胜处法,可以忏悔以后再重受。

我们今天就讲到这个地方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