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阳昂着头,挑衅似地看着刘司籍,在永阳和纯阳讶异的眼光下,宁阳却华丽丽地囧在了当场。
9才女
宁阳觉得,她应该早点发现才对。
安阳是穿来的这件事其实早有迹象,想想她三个月大时自己在皇后那里第一次见到她,就觉得她的眼神不太像小孩子,而且这段时间来她总说些新奇的词语,爱玩的个性,哄人的功夫还有那些书法诗词,一切都符合一个穿越者的形象。只是她先入为主的观念,觉得一个朝代很少有两个穿越者,更别提都穿成了公主,还都在慈仁宫里住着,这样的事情看书的时候没觉得怎样,当真发生在自己身上却觉得有些不可思议。
想想也对,哪有三岁的孩子就能指点书画,识千字的倒是听说过,可是会写行书的就真的没听过了。再说她作的那首诗,明显是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只是开头一句为“毕竟西湖六月中”,因为刘司籍是以御花园的东湖为题,而且现在正值九月,所以安阳才把这句改成“毕竟东湖九月中”,虽然听起来有点怪,平仄也对的不如原句好,但最生动的后面一句还是原版照抄的,考虑到她的年龄,能做出这样的诗句已是难遇的奇才了。
不出几日,安阳作诗的事便以奇快的速度传遍了皇宫,武德帝为此还特地来过慈仁宫,考了安阳一些诗词,安阳当场又以四季为名各赋诗一首,当晚,龙颜大悦,特赐了安阳一套南阳出产的湖笔香墨以示嘉奖。从此之后,四公主的才女之名便在宫里传开了。
元皇后得女如此也觉得甚是欣慰,她心情大好,连带着宁阳每日请安之时,也多了些嘘寒问暖的话,眉眼间倒比平常多了些许发自内心的和善。
而宁阳,经过几天的思量,终是决定暂且不和安阳相认。虽然来自同一个时代多少会让人有种找到亲人的感觉,但是她和安阳的身份是不同的。
虽同为公主,安阳是皇后所出,大周国的嫡公主,她身后有那个势力雄厚的元氏门阀撑着,她有高调的资本。而自己虽是皇后养女,母族在朝堂上却算不得大势,甚至当初武德帝力排众议立她的母亲为妃时,威胁到了许多世家大族的利益。因而她的母族至今在朝堂上是个什么情形她虽不得而知,不过也能猜想得出来。
所以,即便她和安阳来自同一个时代,许多事情安阳做得,她却做不得。
而且,单就性格而言,她们两人也是相去甚远,即便放到现代,她们也不见得能成为朋友。
最重要的是,以安阳的性子,若是知道宁阳也是穿来的,指不定会拉着她做出什么事来。她自小是个低调的,不爱惹那些闲事,所以还是暂且不说破的好。
打定了主意,宁阳便又安心在西憙阁里过起了自己平淡的小日子。
她每日都与安阳一起去内文学馆上学,因为有安阳的才女光环挡着,她的日子倒是过得比以前轻松,她不必再过于藏着掖着,练字的时候也很快就上了手,大字写得有模有样。刘司籍来看的时候,夸赞了一句:“三公主性子稳重,悟性极好,若论起天资来,也属上乘。”说着,便看了眼窗外亭子里跟着永阳和纯阳学琴的安阳,不由叹了口气。
自从那日起,刘司籍对安阳便不再以规矩要求得那般严格,她喜欢学琴便让她跟着宋司乐去学,安阳已经许久不曾进来练过字了。刘司籍毕竟是宫里的老人了,审时度势的眼力最是厉害,她见帝后都把这位四公主宠到了天上,便不去触这个霉头,任由着安阳的性子来了。
只是,刘司籍却是个惜才的,见到安阳天资聪慧,性子却是个不服管教的,多少有些遗憾。自从安阳不再进来学字,她便只教导宁阳一人,时日久了,便发现这位三公主的资质也是个不错的,虽然和四公主比还差得远。但她稳重又尊师重礼,对自己向来礼待有加,从不拿公主的架子,更肯用功用心,便对宁阳上了几份心,教起来也更加认真,甚至于一丝不苟,倒让宁阳于书法一道上突飞猛进。
年关将近的时候,内文学馆放了假,刘司籍对宁阳道:“三公主的大字已有很大的进步,年后可以适当练习小楷看看,此外书画自古不分家,三公主与书法一道甚有天赋,或许年后可以学些简单的画了。”
宁阳一听眼睛都亮了起来。前世她的母亲就是美术老师,她儿时常看着母亲画画,虽然读大学的时候选了最喜欢的史学类,画画却一直是她所喜欢的。如今能执笔丹青,不但可以从了自己的兴趣,也可以用来怀念母亲,当下便高兴地应了。
这年是宁阳满服的第一个年关,按照大周国的惯例,除夕晚上皇帝会设宴慈仁宫,所有妃嫔皇子皇女都要出席,算是帝王一家的年夜饭。而今年宁阳也要出席,听说还要准备贺岁之礼。
宁阳过了这年才四岁,实在不知该送什么作为贺岁礼,她这几年生日时倒是收了些东西,从簪花到绣物再到古玩器皿,什么都有,只是这些要么是帝后赐的要么是各宫嫔妃送的,总不能把这些再送回去。况且,帝王家也不缺这些。
想来想去,自己也只有写的字还拿得出手,便决定亲自写篇贺词裱了送上去。
刚决定下来,便又犯了愁。今年送了这样,明年总不能还送这样吧?要早早打算才好。
奶娘在一旁道:“难为公主这么小的年纪就想这么周全,连明年的事都要打算了。想想我家那两个,像公主这么大的时候都在院子里玩泥巴呢。”